那么人造衛星、空間站等航天器受的輻射到底是什么?
這要從上個世紀“太空競賽”開始說起。
1957年,老毛子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Sputnik1。
作為跟進,米粒家在1958年也發射了其第一顆人造衛星--Explorer1,這顆衛星上裝在了用來測量輻射劑量強度的蓋革計數器。
范?阿倫在觀測到地球周邊輻射現象后發出了:MyGod!Spaceisradioactive(大意是:天哪!太空竟然是放射性的)的感慨。
因此,藍星周邊的這一輻射帶被成為VanAlle(范?阿倫帶)。
范?阿倫帶分為內帶和外帶,宇宙射線或太陽風造成的帶電粒子在到達藍星時,在藍星磁場的作用下受到洛倫茲力作用,被束縛在藍星周邊。
內帶主要是帶正電荷的質子組成,外帶是帶負電荷的電子組成。
根據內外帶的大小,低軌道的衛星或者國際空間站都位于質子組成的內帶。
而像北斗或者GPS導航衛星等大都運行在較高軌道的衛星則更容易受電子組成的外帶影響。
在外層空間輻射對航天器的損傷是普遍存在的。
根據NASA公布的文件《SpacecraftSystemFailuresandAtributedtotheNaturalSpaviro(大意是:航天器系統失效和歸因于自然空間環境的異常)》介紹了1973年到1995年間100多宗因空間環境引起的航天器故障。
其中,1989年的強太陽風暴發造成了45顆衛星失聯。
另外,由于地球磁場的分布不均,地球不同上空的輻射強度也有所不同。
在南美洲南大西洋附近,有一塊地球磁場較弱區,由于磁場較弱,其對帶電粒子的束縛能力不強,導致質子更加靠近地球。
穿過該區域的低軌道衛星更加容易出故障。
約翰家的薩里衛星公司制造的UoSat衛星,就曾記錄了其穿越不同地球上空導致的異常,其在上述地球磁場較弱區域發生的異常數明顯更多。
如果考慮到太陽風,由于太陽風暴期間,其拋射的帶電粒子將嚴重影響范阿倫帶原有的平衡。
在此期間,衛星工作更易受帶電粒子影響。
拿北斗或者GPS衛星導航系統來說,2017年9月8日,太陽爆發了近年來最強的耀斑,其引起的電離層擾動嚴重影響地面導航儀定位結果,用戶的定位誤差比以往大了好幾倍。
那么,空間輻射怎么影響航天器安全的。
根據作用機理不同,大概可以分為3種。
第一種叫做“總輻射劑量(TID)”效應,現代電子大量采用場效應晶體管(MOS),而場效應晶體管的柵氧層易受電離輻射影響,當到達一定劑量時就引起器件失效。
第二種叫“位移損傷(DD)”,當高能粒子打擊晶格,會造成晶格內原子位置移動。
該項影響對衛星太陽能電池板影響最大,容易引起太陽能電池板效率下降,最終導致衛星供電不足。
第三種叫“單粒子事件(SEE)”,高能粒子在擊中邏輯電路時容易造成電路邏輯翻轉,如果運氣不好,會使其進入死循環。
那么各國是如何防止或者避免航天器可能受到的空間輻射影響?
目前,對衛星、空間站上的設備一般采取加固。
比如,在“可編程邏輯門陣列”設計上,可以采用叫做三模塊冗余(ThreeModuleRedundancy)的技術。
就是使用3份同樣的器件表現進行表決,假設3份中不可能同時被打翻2份,以付出資源的代價換取系統的可靠性。
當然空間站也會采取特殊材料對空間輻射進行隔離減弱。
同樣對于在外太空執行任務的航天員,其穿著的航天服也是經過防輻射設計的。
上面說的都是饒地衛星或空間站的情況。
對于深空探測,比如2017年9月15日墜入土星的卡西尼號,或者是已經飛出太陽系的旅行者號,則更多地受宇宙射線影響,但是原理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