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錯,我和馬院士的想法一樣那就是通過常溫超導體來實現人造磁場,配合抗輻射材料,來減少宇宙射線和高能粒子。”
思路一打開,所有人的活絡起來,紛紛各抒己見,將方案完善起來。
所以說辦法總比困難多,有了方向總是有辦法可以解決的。
更何況銀河科技的材料學,也讓很多技術的實現難度大大減小,畢竟有時候不是技術不行,而是材料和技術對不上。
就像想現在的核聚變發電一樣,銀河科技已經解決了常溫超導體的問題,只有接下來有人可以解決抗中子照射問題,那么核聚變發電的難題將迎刃而解。
討論好了電子元器件的抗輻射問題,接下來就是燃料和氧化劑的爆炸問題。
如果電子元器件的故障問題,航天器還可能修復或者半死不活的拖著,那么燃料和氧化劑爆炸引發的故障,絕對是九死一生來形容。
特別是在航天還在大氣層階段,航天器90%的質量都是燃料和氧化劑,想想就知道其中的可怕。
就像土星五號一樣,整個運載火箭重量才3000噸略出,其中的燃料和氧化劑重量就達到了2900噸。
這可不是2900噸水,而是2900液氧、煤油和液氫,一點點火星或者靜電,就可以將整個運載火箭炸到粉身碎骨。
“這個是我們銀河科技研發的氫氣固化劑,可以在常溫常壓狀態下將氫氣變成一種亞金屬氫。”黃豪杰將一份亞金屬氫的資料發給所有人。
王光海看到這個名字,不由自主的問道:“亞金屬氫?和金屬氫是什么關系?”
“這樣說吧!亞金屬氫和金屬氫在密度上面相差無幾,但是卻沒有金屬氫的超導特性和爆炸特性,是一種相對穩定的物質,除非溫度超過372攝氏度,不然亞金屬氫不會燃燒和爆炸。”李想解釋道。
馬院士也跟著說道:
“我們在實驗飛船上面測試過,這種亞金屬氫非常穩定,只需要保證溫度不超過372攝氏度,就沒有問題,當然我們設計的儲存瓶是可以保證內部溫度不會超過100攝氏度的。”
“既然非常穩定,如何燃燒?”王光海非常疑惑。
馬院士笑著回道:“燃燒的并不是亞金屬氫,而且氫氣,在特定條件的刺激下,亞金屬氫會迅速釋放出氫氣。”
“原來如此,也就是說不使用的時候就是亞金屬氫狀態,使用的時候就是氫氣狀態。”王光海恍然大悟。
“你們這個技術非常厲害,就算是沒有質量投射器,你們在運載火箭上面也是大有可為。”飛船專家贊嘆不已。
“是啊!沒想到黃先生你們還藏這一手。”李仲庭也感嘆銀河科技的技術儲備非常雄厚。
把需要低溫高壓儲備的液氫,改成可以常溫常壓儲備的亞金屬氫,這給運載火箭或者宇宙飛船的設計減少了很多難度。
畢竟要維持低溫高壓的液氫,一旦出問題那就是災難性的,弄不好整個航天器可能被炸成渣。
“如果采用亞金屬氫來替代液氫,不僅僅更加安全可控,更重要的密度,亞金屬氫的密度是液氫的7倍,這意味著之前儲存1噸液氫的容器,現在可以儲存7噸。”馬院士繼續說道。
王光海和李仲庭等人也盤算起來,一般來說氫氧發動機的燃料和氧化劑,也就是液氫和液氧的比重是1:8。
為什么是1:8,原因非常簡單,因為氫氧燃燒之后的產物是水,也就是H2O,根據氫原子的原子質量約為1,氧原子的原子質量約為16,就可以計算出液氫和液氧的比重是1:8。
但是液氫和液氧的密度比,卻天差地別,液氫的密度是70.8千克每立方米,而液氧的密度是1千克每立方米。
液氫和液氧的密度比約為1:16,這樣一來1噸液氫需要14個立方米來儲存,而8噸液氧才7個立方米。
如果改用亞金屬氫,1噸才需要2個立方米左右。
在宇宙飛船之中,不僅僅重量錙銖必較,連體積也是錙銖必較的。
如果大家看過神舟飛船在外太空的情況,就知道里面的空間是多么擁擠。
宇航員幾乎是連操作儀表盤的空間都沒有,這也是為什么東唐和毛熊的宇宙飛船里面配備一根棍子的原因,那根棍子就是用來按儀表盤按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