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茵等人連忙仔細的觀看著“鐵星1號小行星”的勘探報告,越看他們就越羨慕嫉妒恨起來。
同時也對于外太空的資源兩眼放光,僅僅是一顆小行星就有怎么豐富的資源。
盡管礦物小行星在整體小行星的比例很小,但是耐不住小行星整體數量龐大。
任何東西一定整體基數上去了,里面有用的部分,多多少少會有一些的。
小行星是太陽系內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
我們都知道,98.5%的小行星都分布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主小行星帶中,還有很多小行星分布在木日L3、L4點周圍,被稱為特洛伊群小行星。
如果看過太陽系星圖,就知道大部分的小行星距離藍星都十分遙遠,比火星更難以到達,對于這些遙遠的小行星來說,在近幾年進行開發都是沒有意義的。
那把目光轉移到距藍星較近的那些小行星,即近地小行星(NearEarthAsteroid,簡稱NEA)上面。
和其他小行星相比,開發近地小行星顯然難度更小、成本更低、技術上也較容易實現。
近地小行星通常指軌道與藍星軌道相交的小行星,其軌道半徑通常在0.983AU~1.3AU之間。
AU是指天文單位(AstronicalUnit,簡寫AU),是長度的單位,約等于藍星跟太陽的平均距離。屬于天文常數之一,天文學中測量距離,特別是測量太陽系內天體之間的距離的基本單位,藍星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一個天文單位。一天文單位約等于1.496億公里。
目前已知的近地小行星數量為12819顆,并且發現速度還在不斷增長。
其中已知的直徑超過1km的近地小行星數量為873顆,但發現速度呈下降趨勢,預估這類近地小行星數量為981顆左右。
而根據軌道半徑的不同,近地小行星還可以分為以下3類:
阿登型小行星,這一類小行星的平均軌道半徑接近一個天文單位,而遠日點大于藍星的近日點(0.983AU),它們經常位于藍星軌道內。
阿波羅型小行星,這一類小行星的平均軌道半徑位于藍星軌道外,近日點位于藍星軌道內。
阿莫爾型小行星,這一類小行星軌道位于藍星和火星間,近日點位于藍星軌道外一點點(1.017~1.3AU)。
阿莫爾小行星經常穿越火星軌道但不會穿越藍星軌道。
火星的兩個天然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似乎是被火星引力俘獲的阿莫爾小行星。
接下來就是扒一扒小行星上的資源,主要是其礦產資源。
根據小行星的光譜不同,可以粗略地將其分為以下三類:C類小行星,約占小行星總數的75%;S類小行星,約占小行星總數的17%;剩下的是M類小行星(WX小行星就是M類)。
C類小行星具有更加豐富的水資源,巖土資源(諸如二氧化硅、氧化鎂、氧化鐵等)也比較豐富;
S類小行星巖土資源更多(主要是二氧化硅);M類小行星金屬資源更多(鐵、鎳等)。
可能很多人更關心諸如鉑之類的含量,其實我們通過對藍星上鐵隕石中銥(Ir)含量的統計,推測出了小行星中鉑族金屬的含量。
鉑族金屬主要分布在M類小行星中,大約有50~60%的M類小行星比藍星上鉑礦的含量更為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