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電導率(材料的導電性),電導率越高,電子在材料內部就可以越容易地擴散。
第三、熱導率(材料的導熱系數),熱導率越高,熱量就可以更快速地從熱端傳遞到冷端,從而讓溫差發電所依賴的溫度差消失,電動勢也就隨之消失。
顯然對于熱電材料來說,前兩種能力是越強越好,而后一種能力則是越弱越好。
熱電優值系數ZT,也就是這三個參數的集合:塞貝克系數越高、電導率越高、熱導率越低,ZT值就越高,材料進行溫差發電的效率也就越高。
因此,熱電材料的研究,其關鍵就是如何提高材料的ZT值,也就是在實現高的塞貝克系數和電導率的同時,獲得低的熱導率。
不過想同時優化這三個參數,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因為這三種性質是相互關聯的,提升一種性質,往往伴隨著另一種、甚至兩種性質的指標出現削弱。
一般情況下,提升材料的塞貝克系數,就會降低其電導率。這種三個參數之間相互關聯的性質,這使得熱電材料的研發一直進展緩慢。
然而,三種參數“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這種關系,也不是完全絕對的。
這個“利益共同體”也有一個“叛徒”——熱導率,更準確地說,是熱導率的一部分。材料的熱導率包括兩個部分,分別是電子熱導率和聲子熱導率。
其中,前者與電導率息息相關,是“利益共同體”的一分子;但聲子熱導率,卻是在決定熱電材料性質的各種參數之中,唯一對ZT值里其它所有的參數都沒有影響的參數。
這個維也納大學團隊的研究思路,便是在不影響材料電子熱導率的情況下,通過降低聲子熱導率的方式來降低整體熱導率。
具體到材料的微觀層面,就是在不影響電子輸運的前提下,通過一些特殊的構造,來增強聲子的散射,從而只降低材料的聲子熱導率,卻不改變其它參數。
他們從2013年開始,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了一種可以同時實現高電子熱導率和低聲子熱導率的材料。
用一層覆蓋在硅晶體上的由鐵、釩、鎢和鋁元素組成的合金材料,實現了高達5到6的ZT值,讓ZT值比現有最好水平翻了倍。
在通常情況下,這種由鐵、釩、鋁、鎢四種元素組成的合金,其結構非常規則,例如,釩原子旁邊一定只有鐵原子,鋁原子也一樣,而兩個相鄰的同元素原子之間的距離也總是一樣。
然而,當科學家們把薄薄的一層這種材料,與硅材料基底相結合的時候,神奇的事情就出現了。
盡管這些原子仍然維持著原有的立方體的結構,但原子之間的相互位置卻發生了劇烈的改變。
以前該是一個釩原子出現的位置,現在可能變成了一個鐵原子或者鋁原子;而一個鋁原子旁邊本來該是一個鐵原子,現在可能還是一個鋁原子,甚至是一個釩原子。
而且,這種各個原子之間位置的改變,完全隨機,毫無規律可循。
這種有序和無序相結合的晶體結構,就讓材料產生了獨特的性質:
電子依然可以有自己的特殊路徑,在晶體里“自由”穿梭,使得電導率和電子熱導率不受影響;但熱量傳導依賴的聲子遷移卻被不規則的結構阻隔,導致聲子熱導率大幅下降。
這樣一來,熱端和冷端的溫度差得以維持,由此產生的電勢差也就不會消失。
維也納大學團隊也就實現了夢寐以求的熱電材料電子熱導率不變、聲子熱導率下降,從而大幅提升ZT值到6的目標。
而他們的理論上,如果可以改變相關概念材料的拓撲結構,ZT值達到20也將不再只是夢想。
ZT值達到6,熱效率將達到12%左右,如果ZT值可以提升到20,熱效率可以和蒸汽輪機相提并論。
而溫差發電設備和蒸汽輪機比起來,那個結構就簡單到極點,比如上面提到的钚同位素電池,它就是溫差發電電池。
不過材料學方面,黃豪杰不如正統的李想他們,他連忙向材料研究所發了一個研究課題,讓材料研究所專門研發一種ZT值為20左右的熱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