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護盾,海陸向新嫦娥一號通報小行星的事情,讓他們小心點。”
“收到。”朱剛關閉了護盾系統。
“收到。”而秦海陸則向新嫦娥一號發去了相關情況。
盡管小行星群已經和他們飛船交錯過去了,但是馬武并沒有掉以輕心,這些小行星應該是之前WX小行星(鐵星一號)脫離出來的碎片。
對于他們可能遭遇小行星的事情,宇宙開發委員會早有預料,WX小行星當時散落在月球軌道上面的碎片不下于20萬塊。
經過大半年的演變,目前還停留在月球軌道上面的碎片,還有剩下3萬塊左右,這些碎片變成了新的小行星,如果不進行清理,估計要幾十年才可以掉落月球地面。
果然在第三次機動變軌過程中,征服者一號又遭遇了兩波小行星撞擊。
“成功進入月球近地軌道300公里,軌道傾角12.67度,環繞速度1.67公里每秒。”朱剛終于松了一口氣。
“和月球衛星網絡成功聯網,通信系統一切正常。”
月球衛星網絡就是宇宙開發委員會在月球的定位和通信系統,由12顆月球同步軌道衛星組成。
月球的同步軌道衛星和藍星是不一樣,因為月球被藍星潮汐鎖定,導致月球正面一直面向藍星,月球同步衛星是沒有辦法固定在一個區域上空的。
馬武接過飛船的駕駛,讓朱剛休息一下,盡管征服者一號是作為月球空間站的一部分,但是它并沒有攜帶太陽能電池板。
因為它采用了核聚變電池(微型核聚變反應爐),這個僅僅只有50公斤左右的核聚變電池,本身攜帶的DD核燃料可以維持核聚變電池持續運行5~15年左右。
既然有穩定的核聚變電池,就不需要太陽能電池板了,盡管太陽能電池板經過這么多次改進,已經非常輕便了,但是太陽能電池板的構架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安裝太陽能電池板,就不是50公斤的重量了。
至于備用的問題也不用擔心,新嫦娥一號也攜帶了一個核聚變電池,加上空間站的蓄電池和氫氣發電機系統,就算其中一個核聚變電池出問題,也可以及時應對。
“馬隊,新嫦娥一號已經進入月球近地軌道300公里,正在向我們并軌靠攏。”秦海陸向馬武匯報道。
“回復他們,我們已經準備好,半個小時后進行對接合并。”
“收到。”
另一邊。
新嫦娥一號飛船。
“常隊,征服者一號已準備好對接合并工作,半個小時后對接,具體時間為2020年6月2日,凌晨1:06。”通訊員宋全勝匯報道。
“回復征服者一號,同意按照預定時間對接合并。”常安一絲不茍的吩咐道。
“收到。”
半個小時后,新嫦娥一號和征服者一號緩緩的連接在一起,不過和一般的空間站艙室對接不一樣,它們不是采取頭尾相連的對接,而是側面對接。
兩艘飛船中間的7個艙室并排連接在一起,形成14個艙室的聯合平面,這也是正六邊柱體的優勢,可以側面對接也可以頭尾對接。
結合部的氣密艙門緩緩打開,馬武和常安已經出現在對面,倆人握手問候起來。
“馬隊,多謝之前的提醒。”
“都是自家人不用客氣。”
“你們的登月人員安排好了沒有?”常安問道。
“安排好了,由副駕駛朱剛和維修員方海波登月。”馬武其實非常想去,但是他必須留在月球空間站做總指揮,只能忍痛將機會讓朱剛了。
“我這邊,就是我和通訊員宋全勝。”常安就是這一次登月飛船的臨時隊長。
“那我們就休息好,今天上午十點鐘正式登月。”
“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