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中的現在他還在上著課啊,究竟能以什么辦法可以快速地醒來呢。
面對這個難題,譚亦瞅準了他的筆袋,在他的筆袋里,躺著一只圓規。
自殘這種事...最好不要做吧?譚亦把圓規從筆袋里面拿出,心里還有些不堅定。
可是現實世界好像有啥事啊.....他現在在店里睡著覺,是不是有些危險呢?
一狠心,譚亦拿起圓規一戳自己的手,周圍的世界直接變成了馬賽克,同時也疼痛的難以讓人接受。
穿過了這個馬賽克重重的世界,譚亦回到了現實世界,他從柜臺上彈起。
在他眼前的,是面前收錢柜,收錢柜被打開了,一個小孩子手里拿著兩百塊錢,還沒來得及把手縮回去。
小孩子帶著一個小鴨舌帽,臉蛋紅撲撲的,衣服有些臟。
他看見譚亦醒了過來,臉上的表情都快要僵了,手還在發抖。
“我不是有意要偷東西的,我的肚子太餓了....我也不常做這種事的!真的不常!”小孩子害怕極了,瘋狂地跟譚亦解釋著。
譚亦看著這一幕,真的也不知道該怎么辦了,他先是把那倆百塊錢要了回去,然后開始思考了起來。
小孩子很可愛,當然,看上去他也真的很需要錢,可是如果就這樣原諒他的話,不也成了縱容他犯罪了嗎?對于他以后的人格成長說不定也會留下什么不好的影響。
教育孩子真的是一個很麻煩的問題呢,首先就得學會完完全全地在小孩子的角度上,小孩子的思考角度又與成年人有很大的不同,能切身處地地去為孩子考慮實在是一件難事,有一部叫做《何以為家》的電影(又名迦百農)講的就是生在戰亂地帶的小男孩贊恩從未感受過父母的在意,仿佛孩子之于父母只是工具一般,最后小男孩在法庭上也狀告了自己父母,理由是生下了他。
譚亦不是教育學家...在有能力有責任心養孩子之前也不會要孩子(不過得先結束單身的生活才能討論這個問題),這可讓他犯了難,如果南笑在的話,南笑也能幫他想想辦法,可是如今就要他自己來想辦法了,要怪就先怪他睡覺
最后,譚亦把那二百塊放回了收錢柜,然后帶著孩子出了書店,出去之前把書店的門鎖上了。
譚亦帶著孩子來到了書店對面的超市里,付了錢給孩子買了一塊兒面包。
把面包給了孩子后,譚亦又和孩子來到了路邊的臺階上,孩子坐下來開始啃面包。
在譚亦和孩子的聊天過程中,譚亦想問孩子許多的問題,也當跟孩子談談心了。
“孩子,你叫什么名字啊?”譚亦只是想知道孩子的名字罷了,這樣后面聊天過程至少還會有稱呼。
不過,這句話好像是引起了孩子的警覺,他連面包也不吃了,抬起頭直勾勾地看著譚亦,一副十分害怕的樣子,那種感覺就像孩子在問譚亦:“你問我名字干什么”一樣。
譚亦明白了,孩子以為譚亦要他的名字和地址什么的東西,回頭好告狀去,于是他又問了些別的東西。
“你的父母呢?”譚亦問,希望這個問題不會戳痛到孩子的痛點吧。
結果還算好,這個話題沒讓孩子悲傷,不過,孩子剛剛那害怕的神情現在變成了不屑,他啃了一口面包,然后不太開心地回答。
“他們天天在外面工作,回到家也很晚了,基本上不怎么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