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計較這些了,你是這里的主人,帶我們幾個四處去轉轉吧。”
老二對這里的一切都熟悉,他不但帶著大家看了教學樓和訓練房,指著墻壁上的一些照片講解這些南陵市少體校走出的體育精英各自的故事,還能隨便來到一件器械旁,說出它曾經伴隨過哪些人物的成長……
他講得一板一眼,倒像是一位專業的導游,正帶領大家參觀。
但無論老二講得多么精彩、動情,大家心里都明白,少體校的輝煌只屬于那個逝去的時代。如今這學校里,只有體操和舉重等還勉強有些鮮活的痕跡。
這正符合廖凱對華國青少年體育現狀的認知。
體制改革后,省、市級體校均不包分配工作,這等于斷送了絕大部分運動員的出路。
出路,在哪里?
市場在哪里?
沒有出路,體校的沒落也就在所難免。
假設一名運動員,天賦過人,自律性強,在少體校里日復一日的刻苦訓練后,他能夠超越了同齡人,從上百人中脫穎而出,從少年隊進階到青年隊。
參加市運會,碾壓其他所有隊員,奪得冠軍……很抱歉,市運會無人關注,也不能給他的人生帶來保障。
那就繼續,參加省運會,繼續碾壓全省其他運動員,繼續奪冠。
省運會好像也沒有人關注,那就繼續,參加全運會,吊打全國的其他運動員,奪得全國冠軍。
直到這時候,一份穩定、有保障的工作總算有了著落,也在圈內獲得了大家的認同……但一想到他十幾年如一日的艱辛訓練,流過的汗水與辛酸,他不甘心,又恰逢四年一次的奧運會適時舉行,他正好處于運動的巔峰年齡……
好吧,夢醒了。
現實是,體校里的學員幾乎都喪失了出路,那么也就沒有人再把孩子送到體校來訓練。
說回籃球來。
籃球倒是體育大項,能吸引國人的關注,也有廣闊的市場,但關鍵是體校里能訓練出高水平的籃球運動員嗎?去翻一翻現在CBA球員的來歷,答案自然揭曉。
真正有天賦打籃球的,早被挑選進各俱樂部的青訓營,誰會在體校里耗費寶貴的運動年齡和機遇。家庭條件允許的,市場上有那么多成名球員辦的訓練營,也是鍛煉的好去處。
體校在招收籃球學員的競爭力上,甚至還比不過普通中學。好歹在普通中學里,一邊讀書一邊打球,兩頭都不耽擱。
更嚴峻的是,籃球這塊市場,看起來很大,但對于華國的籃球運動員來說,其實很小,小到成千上萬的人都擠在同一條賽道上競跑。
華國籃球最高級別聯賽CBA,20支球隊所有球員加在一起,還不如大洋彼岸一個NBA普通球星在國內的關注度高。
也就是說,只有成為CBA里最頂尖的那幾個人,你才有稀疏的一點關注度。泱泱大國13億人,那些懷抱著籃球夢想的孩子們,從一開始就是絕望的。
放眼全國,只有遼省、冀省等地的青少年籃球培養水平能勉力維持,因為那里的孩子身體條件好,成材率相對較高。
而南方諸省,首推粵東省,這恐怕是全國體育氛圍最濃厚、職業化體系最完善、群眾體育熱情最高漲的省份……相對其他省份而言。
廖凱身處五川省,他有系統加成,同樣的努力能收獲雙倍、三倍的效果,但他的籃球路依然不平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