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開場才4分鐘不到,團隊犯規就已經達到五次?”
“就是平時訓練的時候動作就不規范!不注意觀察隊友的位置,也不觀察對手的跑動情況,拿球都要想半天,甚至連拿球的姿勢都不對……”
“那李凱呢?”白靜亭不甘心地問。
孫越緩緩道出:“李凱是職業的!”
“我最初也是看走眼了,沒想到一個高中生反而是這群球員中基本功最扎實的、打法最成熟的那個人,真有點期待他打上職業聯賽后的模樣了。”
球場上,廖凱直到第一節末端才被替換下場,此時比分22:15,追夢隊領先7分。
22分中,廖凱拿到11分。
實際上他只出手六次,五次直接命中,一次造成了對方的犯規。
雙方球員都已經達成了共識,只要廖凱出手,此球必進。甚至MC主持都會在廖凱抬手時提前喊出:“李——”
廖凱也很享受自己在球場上隨心所欲的狀態,時而快跑、時而漫步,在對方準備起速時下腰,在對方準備投籃時張手,在對友呼叫時上前擋拆,在隊友跑出空位后將手中的球及時拋去……
周圍觀眾的加油聲起起伏伏,球場上拂過的夏風清涼怡人。
而當他準備持球進攻時,他就會有千百種方法將皮球送進籃筐中。甚至,某些時候,他已經感受不到防守的存在,覺得只要他想,就自然會有辦法能做到。
其實這場比賽他的上場時間并不會很多,王仕朋在私底下已經和他商量過:“以準備國青隊海選為主,只要比賽不是太膠著,不會讓你打很多時間。”
“上場后也悠著點打,多為隊友創造機會,順便多培養你比賽的能力。”
自從昨天跳出3.7米的成績后,廖凱感覺到,王仕朋跟他說話的語氣都變了,不會再用一種命令的口吻,而是用商量的語氣。
這讓廖凱很惶恐。
但他還是謹遵王仕朋的教誨,在球場上打得很放松,并沒有發力。
至于那11分,也不過就是順手拿的。
下場后,他就安心坐在場邊當起拉拉隊,欣賞隊友的表現。
整個上半場,他都沒有再上場。
因為場上比賽雖有起伏,但最終追夢隊還是43:42,以一分的優勢結束半場比賽。
這段時間,廖凱算是好好欣賞了一把日本籃球“小快靈”的風格:
一、出球快,除了后衛球員,其他球員都是手不粘球,要么直接攻、要么就趕緊傳出去,絕不猶豫。當然,這種出球速度也建立在隊友之間的默契,和全隊球員不停的跑動上。
二、中鋒有遠投能力。筑波大學的三名內線都不高大,更不強壯,很多時候都是拉在外線投三分。
三、后衛速度快。常說“后衛是球隊的發動機”,這點在筑波大學身上體現得更明顯。他們的后衛是推速度的利器,而且不管身體是否強壯,拿到球后幾乎都會朝籃下突破,絕不投籃。
后衛只突破、不投籃,投籃的機會都出在前鋒和內線球員身上。這恐怕也是日本籃球的一道奇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