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陽縣近年來一直平安無事,百姓也算安居樂業,偶有小偷小盜的事,也都不是什么大案。今年的雨季來得早,大約剛入四月就接連下了好幾場大雨,郊外有一處山路被沖斷,縣里派人去修路,發現了一個洞口,里面有為腐爛的尸首,也曾派人尋訪周圍村民,都說不認識死者,也未曾聽說近年有失蹤的人口。
后來有人說曾在淝水河上看到過一條漆黑的大船,船頭有個碩大的冥字。便有人四處謠傳,說這里有古代的王族大墓。也有傳幽冥船是前來索命的。也有傳淝水今年要發大水。越傳越神,什么神呀鬼呀的都出來了,開始只是晚上不敢走山路,后來連白天也不敢出來了。一時間人心惶惶。縣里也不敢怠慢,馬上上報了朝廷。事情大致如此。但也僅此一次,之后就再沒有人在淝水看到過這條船了。
一路奔波也累了,掌笠讓彭縣令先安排大家到官驛休息。明天一早去案發地。
淝水,安徽境內一條著名河流,源于壽陽縣與肥西之間的將軍嶺,分為兩條支流,向西北流者,經200里,出壽縣而入淮河;向東南流者,注入巢湖。而案發之地就在這向西的一段。因三國時期曹操發動軍民重修河道,又稱:曹操河。現在這條河還沒有那么大的名氣,但幾十年后,這里卻發生的一場載入史冊的著名戰役--淝水之戰。這是后話。
一行人在當地府衙派的向導帶領下,來到了那個被發現的入口前。入口在一處山丘的根部。掌笠問:“這是什么山?”向導告知:這山是紫金山的一部分。
紫金山,俗稱八公山,古時又稱北山、淝陵,有大大小小四十余座山峰疊嶂而成。是楚漢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亦是中州的咽喉、江南的屏障。
之所以稱之為八公山,傳說西漢的淮南王劉安,帶著八位最得賞識的學士左吳、李尚、蘇飛、田由、毛被、雷被、伍被、晉昌,常在此研究天象,編纂歷法,煉丹冶砂,立說著書。這幾人煉成仙丹,埋金于此,突然一日服丹之后白日升天,得道成仙。據載有云:“余藥在器,雞犬舔之,皆仙。”這就是一直流傳至今的一句俗語:“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典故由來。后來經常有人傳在這里經常看到云間似有仙人仙馬騰空而上之跡,故此山以八公為名。
眾人聽了向導的解說,都不禁仰頭環顧四周山巒,暗自感嘆此行是否也能沾些仙氣,保佑一站告破。
靠山面水,又有登仙典故,古墓藏之也不為怪。
沿著山麓向東南又走了一段路,果然見到一個洞口,洞口周圍堆積著碎石泥沙斷枝,已經非常干枯硬實了。有人去查看了一下,洞口是用泥土新封上的,外面再鋪了碎石做遮掩,不留神看不出太大痕跡。也許砌時匆忙,又是就地取的河床淤泥,故并不堅固,又趕上連日大雨,雨水把泥漿重新化開,導致碎石剝落,這才露出洞口。
望向洞內,只見黑黢黢,深邃不見底。據介紹尸體就是在洞道里發現的。但里面很窄沒法再進去。府衙中也沒熟悉盜墓的人,所以里面怎樣不知。掌笠吩咐掌獪帶上四名親兵,王劭和趙啟也挑了二名工匠,準備了火把工具,一起進洞,其余人等在洞外等候接應。
這個洞道和普通的狹窄盜洞不同,完全是明目張膽修的一條甬道。雖并不寬敞,洞壁崚嶒,大約有一人半寬。這樣的挖掘工程絕不是一月半月可以完成的,動靜也不會小,既然往來的路人和周圍山民沒發現過,所以可以推斷這個石洞,絕對不是近期所挖。
走了一段路,甬道越來越暗,也不知這甬道有多長多深。為了節約火把,把人分三節,每隔一段舉一個火把。掌獪舉著一個火把走在最前面,跟在他后面的是兩個兵士,再后面是王劭和趙起跟著舉著火把的二名工匠,再是掌笠和兩個親兵斷后。每個人進洞前都配了一只銅哨,如遇情況吹哨示警。
越往里走,洞道越窄,開始是一人依次通過,后來一人也只能側身而過。大家后人盯前人,魚貫而行。前行了不知多久,忽然寂靜漆黑的洞里傳來一聲尖銳的哨音,接著又是兩聲長音,知道不是遇到危險,而是前面的人發現了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