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山知道自己對寫字確實有點小小的天賦,還為此沾沾自喜過但絕對沒有自大到以為可以和書圣比肩的程度。
裴矩父女捧的這么厲害,肯定心懷感激過于夸大了,他自然不會當真。
“字的事情以后再說,你們先看看書的內容。”岳山不想再繼續書法的話題,轉移話題道。
“好。”裴矩這才依依不舍的放下字體的事情,開始關注教材到底寫了什么。因為字的事情他對這本書又多了三分的興趣和期待。
“咦?”當他真正看清上面寫的是什么的時候,整個人都愣住了:“這是什么東西?”
“拼音字母……”岳山又把字母的用法給他講解了一遍,然后親眼見到裴矩的表情由疑惑變成驚異又變成驚訝,最后變成震驚。
這種感覺,讓他內心充滿了成就感。
“切韻?”裴矩馬上就想到了那本被列為國子監教科書的書籍,但馬上又搖頭否定:“有此字母,切韻可以廢棄矣。我以為它可以稱之為韻律。”
韻律是指詩詞的平仄和押韻規則,也指聲音的節奏規律。裴矩說拼音字母為韻律,就是說它掌握了口語發音的規律。這種贊譽堪稱無以復加了。
這次岳山倒是沒有再謙虛,沒有人比來自后世的他更清楚拼音字母的偉大,任何贊譽都不為過。所以他只是淡淡一笑沒有說話。
對于語文這本書后面的內容裴矩沒有做任何評價,岳山也不失望。后面的內容就是節選的經典片段,沒什么好說的。
可以說第一冊語文書最精髓的地方也就拼音字母這一章,只要這一段足夠吸引人就可以了。
一旁的裴淑英本來也翻開了手中的教材想看看里面的內容。然而她拿的恰好是算學教材,并不是很能看得懂里面的內容,無法不出好壞,所以翻了幾頁就放下了。
聽到父親如此盛贊那個叫拼音字母的東西,好奇心大起。可禮節約束讓她不敢胡亂伸頭,只能坐在一旁干著急。
當岳山和裴矩兩人討論拼音的用法時,她屏住呼吸豎起了耳朵傾聽,總算對拼音有了些了解。
可只是了解的那一些就讓她心神俱震,不敢置信。
大唐在使用的文字有多少個?她不知道,但肯定很多很多。更別提口語了,中原號稱三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調,那可不是夸大。口語字數的數量比字面數字的數量還要多許多倍。
一個人終其一生都無法把這些東西全都掌握,更別提總結出其中的規律,并把所有的發音歸納為數十個字母……簡直無法想象是怎么做到的。
要知道被裴矩盛贊的切韻雖然是由陸法言所著,但實際上他只是執筆的人,真正參與審音的是顏之推、劉臻、盧思道等八位著名的學者。
這八個人南北都有,相互交流最終以比洛下音為基礎,參考了使用人數較多的方言體系才敲定了切韻的最終版本。
但切韻依然是用漢字來標注漢字,只是它把讀音相同的漢字放在一起,只要會讀一個其他的連蒙帶猜也能知道是什么。
它最具開創性的地方在于給每個字標注了聲調,平、上、去、入也就是后世的一聲二聲三聲四聲。
但還是過于復雜,沒有一定文學基礎的人一樣看不懂。
拼音字母則不一樣,它把人類的聲音歸納為數十個字母,然后字母按照一定的規律組合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