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不同意,圣人以為今天的拍賣價格很高嗎?”岳山問道。
“不高嗎?”李世民反問道。
“不高。”岳山搖搖頭說道:“天下太大了,別說每個月五十件,就是五百件五千件都供不應求。而且你發現沒有,找金如山包銷的全是胡商和泉州的商人。”
“胡商的目的不用說,是準備把琉璃運往遙遠的藩國售賣,這一來一往的價格起碼能翻十倍。”
“泉州的那些商人也打著同樣的算盤。他們可以用海船把貨物運送到海上諸國,翻手一樣是數十倍的利潤。”
“可那是大唐之外的國家,我們總不能為了賣一件琉璃器也跑到萬里之外做生意吧?”李世民說道。
他自然知道中原的商品賣到番邦價格提可以升數倍數十倍,可正如他所說,總不能朝廷也專門組建商隊賣琉璃吧。
說實話他對于包銷很是心動,第一次拍賣會能賣出這么高的價格,是因為大家都不知道琉璃是怎么來的。全天下就那么幾件,自然有人愿意花高價。
可當大家都知道他手中掌握著琉璃礦或者制作琉璃的方法之后,恐怕不會掏那么多錢來購買了。
別看事后那么多人說下次還會來,真到了那一天來不來就不好說了。就算來了還愿意出這么高的價嗎?到時候價格暴跌十倍都有可能。
還不如同意那些大商人包銷。
這些商人說用今天拍賣總額的半數包銷五十件琉璃器,也就是十二萬五千貫左右。但價格是可以談的,李世民覺得只要能有二十萬貫這生意就可以做。
用石頭燒出來的琉璃,幾乎沒有什么成本,只用五十件翻手就賣二十萬貫,全天下在沒有比這還暴利的生意了。
李世民骨子里不缺少冒險因子,可在每個月有二十萬貫穩定收入的情況下,他還是不太愿意冒這個風險。
對于他的想法,岳山能理解,但絕對不贊同。
李世民之所以覺得二十萬貫就滿足,真正的原因不是他求穩,而是受到成本的影響。
用沙子和石頭燒制出來的琉璃,五十件就能賣二十萬貫,已經是大賺特賺了,沒必要再冒那個險。
可換個角度來想想,如果琉璃是用黃金、寶石等無數貴重物品,花費無數心血,甚至搭進去無數人命煉制出來的,他還會覺得這個價格貴嗎?
什么東西都怕對比。
可是那些買家不知道琉璃是用什么東西煉制的啊,我宣傳的時候完全可以說是用黃金寶石等貴重物品煉制出來的,它的成本都是幾百上千貫。
如此一來,會沒有人買?
“圣人,你知道大唐有多少有錢人嗎?五十件琉璃對全大唐的富人來說不過是滄海一粟。”
“而且這次拍賣之后琉璃館的名聲也打了出去,高句麗、百濟、六詔、東女等等國家都會聽到消息,他們對這種寶物肯定也有興趣。”
“還有胡商、海商等等,琉璃絕對不愁賣,價格也不會比今天低多少。”
“而且您別忘了,這些商人萬里迢迢的跑到長安,難道就只為了買幾件琉璃?難道就不買些別的商品回去?他們才長安的衣食住行都要花錢,這些錢都被我大唐的子民給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