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的子子孫孫永遠是匠人,必須要學習祖輩流傳下來的手藝,必須從事祖上從事的工作。以此來確保手藝不會失傳。
但管仲在頒布匠籍的時候也同時制定了附加條款,提高匠人的社會地位,給予他們豐厚的俸祿,所以當時匠籍是非常吃香的。
后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士農工商成為主流。雖然匠籍還存在,但那些附加的優厚待遇全部被取消。
工匠的地位直線下降,匠籍的地位也就比賤籍高那么一點。
入了匠籍的工匠日子連平民都不如。平民可以選擇種地、讀書、經商等等行業,只要有那個能力行行都可以做。
入了匠籍的人家是真的慘,子孫后代也是匠籍不能轉行,遇到的主管心善了還好,遇到那種比較苛刻的,日子也就比乞丐強。
歷史上不給工匠發工資導致的慘案簡直數不勝數。
可以說一入匠籍禍及子孫,民間手藝高超的藝人寧愿餓死也不愿意入匠籍給朝廷干活。
現在那些擁有匠籍的工匠,大多數都是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即便是改朝換代他們的身份也無法改變。還有少部分是朝廷強制入籍的。
岳山知道這種情況不對,也已經有了改變的計策。不過這個實現計策需要很長時間去運作,眼下不急。
很不巧的是梅家就是匠籍,據說從三國東吳時期就是造船的工匠,一直傳承到現在。
不過造船在任何時代都是高端技術,他們家的生活雖然算不上多好,但也絕對不差。起碼比木工、石匠、泥瓦匠之類的強太多了。
岳山可是見過工部直屬工匠的樣子的,那就是一群叫花子。
不過還是那句話,人總是不滿足的。和普通工匠比起來梅家的生活已經算是不錯了,可他們更想如普通人一樣生活。
當然,這也不算錯,畢竟人往高處走。
而且這家人不光敢想,還敢去做。
岳山和段綸的關系比較好,從他那里打聽到一個消息,梅家是主動要求來棣州的。
當時工部從蘇州府船廠抽調工匠,大部分人都不愿意離鄉背井,梅家是第一個報名的而且是舉族遷徙。
知道這一點后岳山也非常高興,他最喜歡這種敢想敢做敢搏命的人。因為這種人不會拘泥于既定成規,敢于創新。
而岳山要建的這座造船廠恰恰不是什么正經的船廠,它是要造海船的。對于此時的大唐來說那是一種全新的船體結構。
關鍵是岳山對海船的了解也不多,他只知道大體的輪廓,至于如何實現需要技藝精湛的匠人憑借經驗去填補。換成那種老成守舊的工匠還真不合適。
而今天岳山把梅家的人叫過來,也是為了試探一下他們對新式海船的看法。如果因循守舊那就把他們當成普通匠人對待,如果有想法就重用。
想到這里岳山問道:“梅大匠,你們造過海船嗎?”
“造過,戰船、河船、海船小老兒都造過。”梅艨連忙道。
“那你能和我說說海船和河船有什么區別嗎?”岳山又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