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三條是隋煬帝年間修建的,還有兩條是唐玄宗開元年間修建。但現在是貞觀年間,李隆基的娘都還沒出生呢,自然也就沒有那兩條渠了。
所以現在長安的水路格局是八水三渠繞長安。
當初開挖三條渠的時候出于安全考慮根本就沒有設計漕運功能,只能勉強行走一些花船和小舟。
因為渭水是八水里唯一直通黃河的,所以長安城最大的碼頭就在渭水河畔。貨物運送到碼頭在換成馬車什么的運送到長安。
從渭水河碼頭到長安城有七八十里的距離,實難住了不少人,也讓長安城的物價憑空漲了一成。
在剛剛設計火車的時候岳山就考慮過第一條實驗性的鐵路修在哪里。一開始想修一條從四姓坪到長安的鐵路,但只是想想就放棄了,不實用啊。
后來經過綜合考慮決定修在渭水河碼頭到長安城之間。
在這里修一條鐵路,既能發揮火車的作用,也能讓大家見到它的作用習慣它的存在。
對此鄧建自然也沒有意見,和岳山商量了各種細節之后就離開了。
回京之后他馬上就去求見了李世民,把情況一五一十的匯報了一遍,李世民經過考慮之后同意了這個計劃。
這還不算完,第二天鄧建寫了一封奏折在早朝時候當朝奏報,然后群臣討論——該有的過場還是要走的。
雖然過程遇到了些許麻煩,很多守舊的大臣提出質疑,但見過蒸汽機或者知道火車的那些大臣一致同意,這個決議自然也是通過了。
之后就是勘探沿途的環境規劃具體的路線,這件事情岳山全程參與了進來。
雖然他也不懂,但起碼見過火車,知道的比別人多一點,能提出一些不錯的建議。
事實上他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他們處于節約鋼材的目的想把這條鐵路修的直一點。
但岳山很清楚鐵路對沿線經濟的促進作用,刻意繞了一點路,把沿途幾個重要的城鎮都給串聯了起來。
雖然鄧建等人不是很明白這個道理,但正因為不明白才不敢反對,都同意了他的計劃。
之后就是征地了,與其說是征地不如說是置換,這個年代不是活不下去了可沒誰愿意賣自家的地。沿途經過誰家的耕地全部置換到別的地方。
僅僅是前期準備工作就用了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
不過這一個月大家也沒有閑著,大概估測了一下兩地間鐵路線的實際長度,開始提前澆鑄鋼軌。
還要準備枕木、碎石子等等東西,還要給沿途經過的河流修橋等等。
等征地工作完成,前期工作也做的差不多了。
在沒有舉行任何奠基儀式的情況下,大唐也是世界上第一條鐵路就這樣悄無聲息的開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