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這個開場算是成功了。
于是,他又問:“你們這邊一般是幾點開門?”
“啊?”女人一愣,沒料到他會問這么個看似完全不相關的問題。但與之同時,她也本能的回答道:“一般八點半九點左右就開門了,要準備中午的飯菜什么的。”
“挺早呀,你們這邊生意蠻好吧?”
“還可以吧。”她更加放松了些,說:“中午的時候基本都能滿座,旁晚的話,來遲了就得排隊了。”
松哥當然清楚她口中的“旁晚”指的是傍晚,右邊讀邊嘛,也是大多數人本能。
他也不糾正,沒這個必要,跟著又笑嘻嘻的、嘮嗑似的問了幾個尋常的問題。
這些問題看似與案子無關,但實際上,關聯性還是蠻大的。
諸如開門的時間,決定了他們有沒有可能看到嫌疑人,聽到可疑動靜;
生意與口碑,則影響嫌疑人是否有可能在這家火鍋店就餐,進而確定監控探頭能否拍到嫌疑人的樣貌。
諸如此類的問題還有不少,倒是套出了許多信息,比如這家火鍋店,可以算是‘家族式產業’了,店主是這女人的三侄兒,其他人也要么沾親帶故的,要么就聘請的老鄉。
而且,這種嘮家常式的問詢,也讓被問詢人一點點的放開戒備。
終于,見時機差不多成熟了,松哥才拋出第一個與案件相關度稍高的問題:“隔壁這家便利店的老板,跟你們應該也還算熟悉吧?”
“不生不熟吧,”女人說:“平時說不上幾句話,就是有時候找不開錢,會管他換點。
他偶爾也會帶點人來我們店里吃飯,我們給他打個折,幾個后生去他店里拿煙酒,他也給個進貨價這種。”
頓了頓后,她才終于露出了自己的好奇心,問道:“我聽說店里出事,有人被害了?死的是他還是他請的小工啊?”
松哥微微挑眉,展露出好奇心,也就意味著她心防打開了不少,只要不是太過敏感、尖銳的問題,她應該都不會再排斥回答了。
但他也沒直接回答,反而問出個新問題:“他還請了小工?”
“請了呀,一個女孩。”女人說:“她不常在,有空了才過來,幫忙整理整理貨架,看看東西還剩多少,需不需要進貨了之類的,有時還幫他收銀呢,他就坐在旁邊打游戲。
我侄子管他打聽過,那女孩還是個大學生呢,他按小時給她錢,一個鐘十塊,侄子也想過要不要學他招點大學生小工。
不過最后還是沒招,洗碗洗菜送菜啥的,咱們不缺人了,外賣的話也有專門的平臺,不需要。”
松哥了然,默默記下這條線索,跟著又問:“你還記得這個女孩長什么樣嗎?”
“記得啊。”她點點頭,然后嘿一聲:“死的人不會是這個女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