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于是乎,原本計劃有序撤離的數十萬秦軍,漸漸演變成無序的逃離,糧草緊缺,道路、橋梁被毀,襲擊無處不在。
之前的天時地利人合,轉瞬就化為烏有。
結果就是,
開戰之前的七十萬大秦鐵血之師,撤回函谷關一帶的只有三十余萬。
倒不是說戰死了四十萬,而是很多士兵都跟大部隊走散了,散落著廣袤無垠的東方戰場,失去了音信。
在秦國衰落已成定局的情況下,這些士兵未來的命運如何,
已經可想而知。
因著以上種種變故,導致王翦沒能及時回援咸陽,等到他率部抵達函谷關時,咸陽已經提前一天陷落。
在這種情況下,王翦豈敢冒失率部馳援。
就怕落入越國包圍圈中。
沒奈何,王翦只能是一邊派人繼續打探國內形勢,一邊加緊撤回還停留在東方戰場的部隊,能救回多少算多少。
王翦很清楚,
他手中的這支軍隊,已經是秦國最后的希望了。
不容有失。
…………
函谷關要塞最頂層的石屋中。
一襲戎裝的王翦雖然已經年過六十,身板仍舊挺的筆直,面容堅毅,站在瞭望口舉目遠眺故國,神情復雜。
他最新收到的消息,是越國還在往關中增兵,而且已經開始對關中地區展開大掃蕩,以鞏固之前的戰果。
就在昨天,
關中平原的南大門也落入越國手中。
原本王翦對武關也是有想法的,奈何盟軍追的實在太緊,根本來不及布置,就被越國大軍搶了先。
王翦所部被困守在函谷關一帶,是進退不得。
西面的關中平原,百萬越國大軍磨刀霍霍,以咸陽為中樞,布下了一張天羅地網,就等著王翦所部鉆進去。
東面就更不用說了。
那里已經成了盟軍主戰場,到處都是盟國大軍,根本無處可藏。
唯一值得欣慰的,或許就是函谷關一帶作為秦國糧草物資的中轉中樞,囤積有大量的糧草,尚可支撐三十萬大軍的消耗。
否則,
沒了糧草物資,大軍早就不戰自潰了。
越國在咸陽以東的大掃蕩,另外一個目的,就是要阻止王翦大軍獲取糧草補給,用心不可謂不險惡。
“接下來,該怎么辦?”
這是擺在王翦,乃至三十萬秦軍面前最現實,也最迫切的問題。
奈何,
誰也無法給出一個答案。
近乎無解。
短短一年,戰國世界發生的變化實在太大了。
原本被欽定為“天下霸主”的秦國,正在以最昂揚的斗志,最澎湃的熱血,最璀璨的智慧,集全國上下之心,開啟滅六國之路。
誰能想到,
竟就這般被一個新生的越國給打趴下了。
王翦突然感覺他一下就老了,不是身體,而是思維,是心態,好像一夜之間信仰崩塌,天地再無可去處。
宛如孤魂野鬼一般。
夕陽下,
王翦的影子被拉的老長,投射在身后斑駁的墻壁上,搖曳不定。
…………
魏國,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