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太陽遠去?地球會去哪?”安娜問。
“不確定,但肯定要比現在的地日距離遠很多,并不排除地球會脫離太陽系的可能。”秦志剛說:“直到前太陽紀末期,人們一直普遍認同這一理論假說。但要注意的是,這僅僅是一種假說,并不能代表事實就一定是如此。”
“那事實是什么?”蕭毅問。
“先別急,這要從太陽形成的出期說起。”他說:“根據前太陽紀最著名的假說“星云假說”認為,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應該始于46億年前左右,那個時候的太陽系只是一片巨大星際云(分子云),由于引力坍縮、大部分質量開始向中心聚集,從而形成了太陽。”
“其余部分攤平并形成了一個圓形星盤,繼而形成了行星、衛星、隕星和其他小型的太陽系天體系統。“星云假說”也是廣泛被接受的太陽系形成理論模型,最早由18世紀的“伊曼紐·斯維登堡”“伊曼努爾·康德”和“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提出。”
“他們推測,太陽的演化過程應該是,原始星云-主序星-紅巨星-白矮星-黑矮星-爆發。我們的太陽現在正處于主序星階段,當然,太陽演變成黑矮星的過程是一段很漫長的時間,目前宇宙中還沒發現黑矮星的存在。”
“如果白矮星的質量超出“錢德拉塞卡極限”,電子互斥力將不足以抵抗引力,其中心就會繼續坍縮下去。這會造成恒星向外拋出外殼,也就是超新星爆發,即標志著這顆恒星的死亡。”
這時、安娜插嘴道:“你說,太陽的演化過程是人們通過觀測其他超新星爆發,加上科學家的推測,繼而得出的結論,對吧?”
“是的。”秦志剛點點頭。
安娜:“那既然目前宇宙中還沒有發現黑矮星,他們是怎么推測出太陽演化過程的?”
“你問到點子上了,我要說的就是這個,目前人類對于太陽的種種理論、其實都停留在猜測階段,并沒有實質性的證據。”秦志剛說:“直到后來,19世紀中期,有人發現太陽內部應該不是氣態的,而是固態的。”
“這無疑再一次顛覆了人們對太陽的認知,有科學家觀測發現,太陽外層大氣與太陽內部結構的運動方向是相反的,也就說,它應該有一個固態外殼,就像地球的地殼一樣,與外層大氣朝相反放向運動。”
“后來,這一觀點也得到了證實。在2035年的時候,人們還特意發射了一顆太陽探測器,用于近距離研究太陽,最終使這艘探測器墜落到太陽表面。根據這艘探測器傳回來的數據顯示,太陽不僅不是氣態,也不是固態,而是一種半等離子態。”
“什么是半等離子態?”安娜問。
秦志剛:“就是一半處于等離子態,而另外一半則不知道是什么東西。經過后來的探測……”
“等等。”蕭毅打斷道:“你不是說探測器墜落在太陽的表面了嗎?怎么還有接下來的探測?”
“這就是最神奇的地方。”他說:“這艘探測器由特殊材料制成,能抵御幾千攝氏度的高溫。”
蕭毅:“就算它能抵御幾千攝氏度的高溫,那降落在太陽表面不是應該也被燒化了嗎?”
秦志剛點點頭:“理論上是這樣的,任何物體靠近太陽都將被幾千攝氏度的高溫所融化。但我還是那句話,這僅僅只是理論。這艘探測器不僅沒有被融化,反而安全的著陸了。”
何夕:“這么厲害!難道太陽表面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熱?”
見三人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秦志剛也說來勁兒了,甚至忘了這是機密:“熱,只是我們在地球上的感受,陽光照在你身上、你就會感覺到熱,從而認為太陽應該很熱。實則不然,你們有沒有想過,真空中是不傳導熱量的。”
對呀!宇宙真空中沒有介質,太陽的熱量根本就傳導不到地球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