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對于宇宙來說,這個時間其實只是一剎那罷了。
“各位略微想一下就知道,如果小行星帶的軌道上,確實存在一個類地行星,那么那顆類地行星,可能就存在于幾十萬年前,或者幾百萬年前。
“然而,在我們發現小行星中的碳基微生物之前,我們甚至不知道,那里曾經有一個和地球如此相似的行星,并且蘊育了類似的碳基生命。
“幾十萬年,幾百萬年的時間,對我們來說是漫長的,但是對太陽系來說,卻很短暫。
“太陽系的年齡已經46億歲了,然而它還很年輕。
“只是,我們或許不能永遠陪伴這個年輕的母星系了,我們遇到了危機,一場毀滅的危機。
“我們不愿意離開我們的母星,但是我們需要把我們的‘孩子’送出去,他們將會在其他的類地行星上生根發芽,將我們的文化、科技延續下去。
“這才是火種計劃真正的意義,我們不是逃亡,只是在將我們的精神投注在我們的‘孩子’身上,讓他們去完成我們完成不了的使命。”
一番話說出來,在場所有人都心有感慨。
是啊!
所謂的逃亡主義言論,是多么的狹隘和可笑。
然而,事實證明,群體的智慧往往都是愚蠢的。
即便是如此狹隘、可笑的言論,依舊有那么多人會去相信,會去盲從。
會場安靜片刻后,魯修文又接著說道:“如果火種計劃,不送走任何一個成年人類,只送走受精卵的話和儲存文化和科技的存儲器。
“那么這艘火種號飛船的建造規模,不需要消耗太多的資源在生存物資的供給上。
“只需要在尋找到合適人類生存的類地行星之后,啟動火種程序,蘊育出人類即可。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火種計劃所需要投入的資源并不會太多,而我們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保衛地球上。
“我們雖然決定要啟動火種計劃,但我們不會選擇逃亡,我們要戰斗到底,到文明的火種也必須延續下去。”
參與會議的各個學科的科學家都頻頻點頭,表示認同。
以現在人類的科技,要建造出這樣一艘飛船出來,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如果是一艘載人飛船,那么將需要很多供給生存的資源,那么難度就很大。
如果火種計劃,不送走任何一個成年人,只送走受精卵,那么相對來說就要容易得多。
反而是火種啟動,如何讓受精卵成長才是科技關鍵。
不過,以現在的生物科技來說,這一點已經可以做到,并不會有問題。
接下來,會議又討論了其他幾個議題,最終確定啟動火種計劃。
火種計劃初步確定,將會有十年時間來進行,然后將火種號飛船送出地球。
這個時間是足夠充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