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獸文明在白鷹投入了多少戰力?”
戰區總部的戰略會議上,一名參謀提出了最關鍵的問題。
“根據估算,星獸文明大概在白鷹大概投入了20%的戰力。”一名負責數據分析的參謀給出大概的數據。
20%這個數值,似乎比100%差很多。
然而,事實上,星獸文明在白鷹投入20%的戰力,已經是非常大的投入。
因為一個文明,不可能出動100%的戰力。
其次,星獸文明現在進攻的只是人類的一個國,不可能傾巢而出。
因此,20%的戰力投入,已經非常大。
“這個戰力投入已經很大,但還沒有到極限。”羅德上將十指交叉,思索片刻后說道。
“我們現在應該怎么行動?要按照白鷹的要求,立即進行星獸世界嗎?”一名參謀提出關鍵問題。
這場戰略會議的要討論的問題,就是是否要出擊。
反攻計劃,是一早就在推動的了。
不過,這不意味著要馬上開打。
“以目前的局勢來看,白鷹的戰火牽扯了星獸文明20%的戰力,確實是進攻的最好時機。”一名上將發表看法。
“這個時機確實不錯,如果是聯合反攻,還不如現在的情況有利。畢竟,聯合反攻星獸世界的話,他們可以選擇打或者不打,或者晚一點打。現在就不一樣了,誰都別想坑誰……”方振國沒有把話說完,但意思很明顯。
事實上。
在座的每一個人都很清楚,己方和白鷹方,在面對星獸文明的時候,其實就是互相利用的關系。
通力合作這種事,到目前為止,很難實現。
直白點說,誰都想讓對方當炮灰,然后自己漁翁得利。
如果是聯合反攻星獸世界,那么制定進攻計劃的時候,相互之間的配合,可能就沒那么好談了。
現在就不一樣了,白鷹的戰況牽扯了星獸文明20%的戰力,而且沒有任何抽身的機會。
“全軍做好戰斗準備了嗎?”戰區總指揮提出問題。
“隨時可以出擊。”一名負責反攻計劃的上將回答。
“參謀部準備好進攻計劃了嗎?”戰區總指揮又問。
參謀部派出一名參謀,走到會議桌前,打開大屏幕,放出一張星獸世界的地圖,開始講述參謀部做好的進攻計劃。
“參謀部總共準備了三種進攻計劃,第一種,進攻深風大裂谷,目標是帕勒塞文明的飛行器。
“第二種是進攻摩爾大礦區,目標是占領地下的大片星源礦。
“這兩種進攻方案,難度不同。
“進攻深風大裂谷,需要面對的是一個星獸母巢,預計會遭遇到百萬級別的星獸阻力。”
“第二種進攻方案,進攻摩爾大礦區,周圍一千公里范圍內,總共有三個星獸母巢,需要面對的星獸數量將會是三百萬。”
這名參謀頓了頓,接著說出第三個進攻方案:“還有第三種進攻方案,是攻占星獸世界的環形山脈,依靠地勢,建立一座堡壘,獲得第一個戰略要地,需要面對一個星獸母巢,星獸數量大概是一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