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
人類遠征艦隊半個月前回到地球太空港,所有參與麒麟座v838戰役的太空軍戰士、科研人員、工程師都獲得了一個很長的假期,長得可以窩家里長毛。
不過,個別人基本沒休息時間,就投入了新的工作。
特別是科研方面的工作,面對著高等文明飛船還未破解的科技,科學家們總有燃燒不盡的激情。
這種對宇宙,對高等科技,對未來的探索與求知,所能帶來的熱忱,有時候讓人難以理解。
對科學家來說,有一句話真切的表達了他們對宇宙的認知。
懂得越多,越知道自己的無知。
方源回到地球之后,就去看望楊宇平了。
正如預料的一樣,楊宇平在擺脫軀殼的束縛之后,真的一天24小時都用來進行科研工作。
除了每天晚餐時,固定的十分鐘。
那十分鐘時間,楊宇平會用機器身體里的咖啡機,煮一杯咖啡,放在桌上,安靜的看咖啡里升起的氣味。
他其實已經沒有嗅覺,機器軀殼還沒有安裝嗅覺方面的模塊。
他就只有視覺和聽覺兩種感官。
所以,已經喝不了咖啡。
但他還是會在晚餐時間,固定煮一杯咖啡,看上十分鐘,然后繼續工作。
方源第一次去看他的時候,拿起咖啡就說:“以后我負責幫你喝。”
說完就準備把咖啡喝掉。
楊宇平卻說:“那杯是我的,我再給你煮一杯。”
然后,真的又煮了一杯。
方源覺得,老教授其實還是喜歡當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的,只不過血肉之軀阻礙了他追尋科學和真理的腳步。
所以,他舍棄了身體。
方源看了一下老教授的工作表,發現他同時在負責十幾個科研項目。
“為什么不專攻一個項目呢?那樣不是更快嗎?”
“快不了,科研項目又不是我一個人能完成的,設計出實驗思路,還要有團隊幫忙實驗,實驗成功還要進行軍用化。我專攻一個項目,就算把未來二十年的實驗計劃都安排好,也還是要二十年時間來消化,并沒有什么用。”楊宇平略微解釋了一下。
方源一想也就明白了。
楊宇平一個人可以一天24小時工作,但其他科研人員不可能這樣工作。
而且,科學理論從實驗室到軍用化,這個過程需要時間。
楊宇平主要負責基礎理論方面的研究,要將基礎理論運用到文明科技之中,這個過程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
因此,楊宇平專攻一個科研項目的話,這個項目最終出成果,運用到現實中的時間,并不會縮短多少。
與其這樣,效率最大化的方案就是同時負責多個科研項目的基礎理論研究。
雖然是同時負責多個科研項目,但這些項目本身的科學理論是很相近的。
其中,空間和蟲洞方面的項目就有七八個之多。
而曲率引擎的效率研究項目,又和空間曲率有關。
因此,每個科研項目之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