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這么說呢?
“其實,人類所謂的需要類地行星的深層原因,其實是需要一顆類太陽恒星。
“因為只有G型恒星,才能滿足人類對行星環境、氣候的要求。
“我們觀測不到行星,但我們能觀測到恒星。
“根據研究數據表明,一顆G型的類太陽恒星系統里,出現類地行星的概率有多少呢?
“答案是18%,是的G型恒星系統里,出現類地行星的概率達到18%。
“這意味著,在G型恒星周圍尋找類地行星,平均找5、6顆恒星,就能發現一顆類地行星。
“那么,尋找類地行星的工作,就轉變成了尋找類太陽恒星。
“只要圈定一個范圍囊括至少六顆恒星的區域,那么按照期望計算,是完全有希望找到人類第二家園的。”
聽完郎同光的解釋之后,事情確實變得簡單許多了。
“我們有星圖,那事情不是簡單得多了?”一名與會人員說道。
“不,我們不能在星圖上選擇第二家園。”楚行云立即出聲否定這個想法。
“為什么?”
“首先,我們得到的星圖,來自碳基聯盟。星圖準確性,無法確定……”
楚行云解釋道:“其次,這份星圖其實是兩萬年前的星圖,時效性有待商榷。當然,兩萬年對于宇宙來說,改變不算多,所以這份星圖依舊價值巨大。
“但是,人類必須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更新星圖,而不是一味依靠這份陳舊的星圖。
“第三,星圖上標注的恒星只有8000萬顆,而銀河系的恒星數量應該在2000億顆以上。
“也就是說,星圖標注的恒星只占恒星總數的0.04%,銀河系的遠遠沒有探索完畢。
“我們應該在未被探索的恒星系中,尋找人類的第二家園,一個不會被高等文明發現的第二家園。”
接下來。
各界天文學家開始討論,應該在什么星域中,選擇人類的第二家園。
軍事科研班也聚在一起討論。
“首先,特別亮的O型、B型、A型、F型恒星可以排除,嗯……F型或許可以保留一下,F型恒星最多是太陽質量的兩倍……”
郎小年開始和大家一起討論:“然后質量最小的M型恒星也可以放棄,而且這種恒星,也很難觀測到,就不用管了。
“主要的尋找目標在G型類太陽恒星上,這種恒星的溫度在5000K左右。
“其實找類太陽恒星容易,但是怎么才能讓高等文明發現不了,這才是最困難的。”
“其實也不困難,只要是遠離超空間航道的星域,高等文明基本上不會靠近。”方源聳肩說道。
事實確實如此。
太陽系之所以會被高等文明發現,主要原因就是太陽系里有一個通往天苑四的超空間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