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達到1.9級之后,人類距離恒星文明就只差最后一條線了。
這13萬條實用性技術,涉及到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從民用到軍用,從基礎生產,到軍事制造。
楊宇平列出的13萬種實用性技術,如果人類依靠自己的力量,一項項去研究,即便全人類一起努力,也需要幾百年的時間。
然而,現在揮舞著30億聯盟貨幣,可以直接從高等文明那里買到。
這是一次直接提升文明等級的機會,對文明來說是飛躍式的。
從文明發展的角度來看,這確實是最好的購買方案。
方源打開楊宇平發過來的13萬條實用性技術清單,簡略瀏覽起來。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行星氣候控制技術。
“行星氣候控制,這個指的是什么?”方源一下子沒有理解這項技術的意思。
“簡單點說,就是通過軌道折射鏡和遮蔽裝置系統,影響行星的氣候,讓行星更加宜居。這項實用性技術,可以配合軌道太陽能收集技術使用……”
楊宇平用一般人能夠聽懂的語言進行解釋:“總之這13萬種實用性技術,都和人類文明的技術發展有關,而且相互之間有密切的聯系。”
“像行星氣候控制系統,這項科技,我們自己應該也能研究出來吧?”方源覺得這項科技的難度并不高。
“是的,以人類現在的能力,確實可以研究出來。但是,想要實現的話,需要至少一百名科學家,三十艘工程艦,連續工作十年,并且技術還需要不斷的改進,所需的資金總量很大,然而這項解決方案,在高等文明那里,可能就跟我們制作一盒火柴那么簡單。”楊宇平解釋道。
方源點頭表示理解。
楊宇平列出的這13萬條實用性技術清單,其中蘊含的科技,或許都不是超時代科技,但行到研究出來,需要人力、物力和時間。
如果可以通過購買獲得,自然就簡單得多。
而且,這13萬條實用性技術之間,相互之間都有聯系。
并且,碳基聯盟并不能解決全部的13萬條實用性技術,大概只能解決其中的四分之一。
因此,這些需要解決的實用科技,就像一幅邁向恒星文明的拼圖。
通過向碳基聯盟購買,可以填上其中的四分之一,剩下的就需要人類自己慢慢填補。
解釋完這13萬條實用性技術的意義之后,楊宇平又補充道:“不過,這個購買方案,也有一個弊端。”
“什么弊端?”
“幾乎不能增加太空艦隊的戰力,換而言之,這次是對整個文明的升級,但唯獨不能提升太空艦隊的戰斗力,無法幫你們緩解在遠星作戰的壓力。”楊宇平語氣平靜。
其實,方源看到這份實用性技術清單的時候,就知道這份清單,提升不了艦隊戰力。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現在就只有30億聯盟貨幣,能買的東西就那么多,要么選擇升級文明,要么選擇升級艦隊實力。
如果想兩邊都升級,最后結果就是哪邊都半桶水。
方源考慮片刻,露出一抹笑意,語氣平淡的說道:“沒關系,這點壓力,我們能扛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