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橋內。
郎小年將星圖放到最大,將英仙座β107第九行星放大成一個全息模型,手指在全息模型上快速拖動,尋找最合適的落點。
英仙座β107第九行星,是一顆要塞行星。
行星地表上,修建了數不清的防御建筑,炮塔林立,就像一臺巨大的戰爭兵器。
不過,這顆行星直徑足有5000公里,不可能每一寸土地都修建有密集的炮臺。
因此,總有防御力相對薄弱的位置。
而且,要塞行星的防御火力交叉網,是有盲區的。
當距離是10光秒,也就是300萬公里的距離。
在這個距離上,要塞行星上朝向目標一面的所有炮臺的直線射程,都能覆蓋目標。
隨著目標越來越靠近,可以直線覆蓋目標的炮臺會不斷減少。
當距離壓近到地表,那么能直射打擊目標的就非常少了,稍微遠一些的炮臺,都會被地平線擋住。
郎小年快速劃動第九行星全息模型,30秒后報告道:“英仙座β107第九行星赤道,面對恒星方向,一萬到三萬米高空,防御力量最薄弱。”
“面對恒星方向?那不是光線明亮,我們不應該降臨在背對恒星的一面嗎?那一面是夜晚。”一名軍事科研班成員提出疑問。
這個疑問是合理的。
正常情況下,選擇進攻的最佳時機,通常都是晚上最合適。
因為晚上光線暗,防御炮臺鎖定目標,需要更多時間。
而背對恒星的一面,才是夜晚。
正對恒星的一面,是白天。
所以,通常情況下,選擇背對恒星的一面,才是最佳位置。
郎小年立即作出解釋:“我選擇的降臨位置,在第九行星和恒星的直線連線上。
“英仙座β107是雙星系統,兩顆恒星的質量都比太陽大,光線非常明亮。
“因此,在第九行星上看的話,我們降臨的位置正好就是恒星最明亮的位置,會非常刺眼,甚至會影響到激光火控的瞄準。”
聽完郎小年的解釋,沒有人再有異議。
因為那個降臨位置確實是最好的。
方源側頭看一眼韓幼薇,道:“準備行動。”
“好!”
韓幼薇上前一步,釋放星力,使用“虛空之門”。
一股奇異的虛空能量籠罩住反擊號。
隨著反擊號的引擎噴射出淡藍光焰,反擊號加速沖鋒,在虛空之門能量的作用下,鉆透維度膜從原地消失不見。
下一剎那。
英仙座β107第九要塞行星上空,在正對恒星的位置上,一道虛空之門出現,反擊號出現在萬米高空上。
霎時間,英仙座β107第九行星上,所有的危險警報同時響了起來。
嗡嗡聲響徹天際。
第九行星的防御火力網反應迅速,正下方的伽馬光炮立即調整炮管,鎖定萬米高空上的反擊號,發起攻擊。
第九守備艦隊也立即動了起來,從另一側趕過來。
只是這一次都太晚了。
方源站在反擊號船首甲板上,看了一眼下方的行星,縱身一躍,跳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