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早在上個世紀,就發現了真空零點能。
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院士在《粒子物理和場論引論》中,第一次提出了真空工程的概念。
用實驗的方法改變真空的性質,稱作真空工程。
如果能真正改變真空,那么我們將發現許多新的,預料不到的現象。
真空作為現代物理的核心結構,研究真空是全面理解各種自然力的一把鑰匙。
因此,人類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接觸到了真空零點能。
只不過,發現真空零點能,和運用真空零點能,有著天塹般的距離。
現在。
碳基聯盟里三個文明,都在緊急研究真空零點能,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來自帕勒塞文明的壓力。
雖然楊宇平的推測,是根據科學、信息綜合起來,推測出的結果,但方源認為這個推測是對的。
事實上,方源還想到了更多。
“教授,真空零點能,有沒有可能就是暗能量?”方源思索著詢問道。
楊宇平欣然一笑,道:“這個觀點有值得討論的空間,事實上暗能量這個名詞,本身就代表著未知。
“暗能量、暗物質,指的就是人類還沒有了解,還沒有發現的能量和物質。
“暗物質觀點的出現,是因為人類對宇宙的質量的計算,和現實看到的物質質量之間,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得出了宇宙中存在著我們看不到的物質,并將這些看不到的物質,稱之為暗物質。
“因此,暗物質并不是一種物質,可能是兩種物質、三種物質,也可能是很多種物質。
“物質,在這個名詞的表面意思來看,是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物體。
“即便是看不見的空氣,當我們吹氣球的時候,也能感受到空氣的存在。
“因此,我們將能夠觀察到的物質,劃分類別。
“但是,宇宙中是否存在我們觀察不到的物質?
“由于觀察不到,所以沒有人能給出肯定的回答。
“但是,從觀察的角度來說。
“人類的感官就那么幾種,眼睛能看到的物質,那是因為這種物質可以反射光線。
“手掌能夠觸摸到的物質,那是因為這些物質和我們的手掌可以產生摩擦力,而摩擦力的本質是電磁力。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的觀察手段越來越多。
“比如掃描隧道顯微鏡,名字叫做顯微鏡,但卻與光學顯微鏡沒有關系,而是通過電子運動成像。
“直到大型粒子對撞機,人類甚至可以通過粒子的對撞,發現比質子更小的夸克。
“這些觀察手段,已經超出了視覺、觸覺、聽覺的范疇。
“因此暗物質和暗能量,是我們即便利用科技手段,也觀察不到的東西。
“真空零點能,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已經發現了,只不過還沒有辦法進行深入的研究。
“至于真空零點能是不是暗能量,這其實已經是一個哲學命題,而不是科學。”
方源頷首說道:“說的也是,從名詞角度上解釋,只要能觀察到的物質和能量,就已經不是暗物質、暗能量了。即便這種物質或能量,曾經是暗物質、暗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