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哈哈大笑道:“你小子就是太聰明了,你要不是二郎的兒子,早就死了不知多少回了,原來你知道這個道理,不過就是揣著明白裝糊涂。
好!真是好!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你有二郎作為靠山,又不想坐上那把椅子,自然能安枕無憂。”
一旁的李泰雙目放光,旋即暗淡了下來,李寬眼尖,一眼就看到了李泰的變化,他與李恪、李黯都有前隋血脈,這輩子無望帝位,只有李泰還有機會,正兒八經的嫡子,不過不是長子罷了。
如今的李承乾,溫文儒雅,頗有主見,是一個完美的儲君,只要李承乾不犯大錯,李世民不動心思,沒有人能動搖李承乾的儲君之位。
李寬想了想,說道:“爺爺,說句大逆不道的話,陛下開了個壞頭,我大唐必須從陛下這里從新開頭,不然后世子孫互相傾軋征伐,非是大唐之福。
我大哥李承乾,乃是嫡長子,他繼承帝位,順理成章,孫兒本就無意于此,小恪他們也沒有這個心思,至于以后,那就是以后的事情。
只要陛下堅定不移,我大唐必然萬世無憂。”
李淵意興闌珊,當年玄武門之變,他詛咒李世民道:汝殺吾子孫,他日汝子孫亦復如是。
兄弟相殘,甚至賠上了性命,李寬可以想象的到,李淵的心情是如此悲傷絕望,然而李淵還來不及哀吊,李世民的屠刀,又舉向了他的十個孫子。李建成的五個兒子和李元吉的五個兒子,也都是李世民的親侄子。李淵苦苦哀求李世民,放過這十個孩子,本來經歷了失子之痛的李淵,看到十個孫子又沒了,簡直是心如死灰,他憤恨的對李世民說:汝殺吾子孫,他日汝子孫亦復如是。
或許冥冥中真的有某種命數,也或許是皇家的爭紛,從來就不會平息。李世民14個兒子,大都不得善終。
長子李承乾和次子李泰,因為皇位而水火不容,互相陷害,最終,李承乾被流放黔州,并在黔州去世,李泰被李世民往封邑,后來李泰也死在了封邑上。
第三子吳王李恪被牽連進謀反案中賜死。
第五子李佑喜歡游獵,結交奸邪之人,因為長史權萬紀勸告他,他就將人給殺了。還打算謀反。李世民只好將他押回長安,賜死于內省。
第六子蜀王李愔牽連進房遺愛謀反愛,被流放巴州時死去。
第七子李惲在唐高宗即位以后,被告謀反,被嚇得自殺。
第九子李貞,帶兵反對武則天,失敗后服毒自殺。
第十子李慎,曾被李貞邀著一起反抗武則天,沒有答應,在李貞失敗后,仍然被牽連,被流放巴州,路上死去。
第二子李寬、第十一子李器、第十二子李簡都早逝。
第十四子李明,唐高宗時期,李明與廢太子李賢串通,被貶至黔州,在地方官威逼下自殺。
唯有兩個兒子,結局算是比較哈的,一個是當了皇帝的李治;一個是被過繼給李建成的李福。
李寬現在做的,就是盡力把這種機會,消除在萌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