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他抱回去休息,朕今日要與書院先生們暢談。”李世民一聲令下,凌云抱著李寬,飄然而去。
李世民四人在書院內邊走邊說話,談天說地的好不快哉。
“虞山長,書院如今有多少學子?”李世民一邊欣賞著美景,一邊問道。
虞世南整個人顯得意氣風發,面色紅潤,他笑呵呵的道:“如今書院陸陸續續入學學子三百零九人,本來還可以更多,某些學子因為放棄了書院,再想進來的時候,便被拒絕了。”
李世民點點頭,三百多人,說多不多,說少不少,但是比起偌大的書院來說,就顯得冷清了,怪不得路上看不到一個學子。
“寒門子弟有多少?”這才是李世民關心的問題,與士族們斗了許多年,李世民急需新鮮的血液來充實他的朝堂。
虞世南聞言,面露難色,李綱接過話頭,笑道:“大唐初定,百姓們衣食尚且不足,哪有閑錢來上學?寒門學子,不過三十七人罷了。”
李世民搖頭道:“太少了,書院不是不收學費,還有補貼嗎?為何他們就不愿意前來讀書呢?”
“無他!勞力缺少爾!”李綱說道:“一家一口,不過兩三個壯勞力,已經算是多的了,半大的小子,也能算個勞力,春夏之際,正是耕種的時候,大唐土地還算富余,所以沒有幾個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出來讀書,放著家里的田不耕作。”
孔穎達聞言笑道:“聽西楚說,再過數年,大唐的人口將呈現爆發似的增長,這是盛世來臨必然的現象,到時候百姓富裕了,自然會讓自家孩子讀書識字。”
李世民聞言悠然道:“朕還年輕,三五年的時間,還是能等的。”
李綱輕笑道:“陛下,其實勛貴子弟之中,也有幾個不錯的苗子,比如獨孤謀、房遺愛,還有蜀王、魏王,都是一時之選,假以時日,必定成為大才。”
李世民點頭道:“獨孤謀少小聰慧,朕早有耳聞,獨孤家就這么一根獨苗,竟然舍得送進書院,讓朕有些意外。”
“還不是因為利益鬧的,”李綱有些不忿道:“獨孤家對天下有大功,前隋之時,獨孤家破家支持文帝,卻落得如此下場。”
孔穎達咳嗽了一聲,有些無奈,說到底獨孤家的落幕,他們山東士族,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絕不是什么正面形象。
虞世南指了指前方,打破了尷尬的氣氛,說道:“陛下,前面有一亭子,正好能觀瀾聽風,是絕佳的所在。”
四人旋即向著亭子走去,說是亭子,不如說是一棟閣樓,建造的極其精美,高有三層,最上層正是看風景的絕佳之處,能俯視渭水,更能遍觀書院。
這棟閣樓是李寬參照后世天心閣所造,又有了不小的改動,碧瓦飛檐,朱梁畫棟,主副三閣,間以長廊,整個閣體呈弧狀沿渭水分布,左右映帶,如鳥張翼,渾然一體,黃瓦飛檐,翼角高翹,32副閣角懸掛鐵馬銅鈴,風搖鈴響,悠悠清越,閣前后石欄桿上雕有六十二頭石獅,還有車、馬、龍、梅、竹、芙蓉等石雕,另外閣內還珍藏了許多名人字畫,其中最多的是閻立本的畫作,還有幾個老先生貢獻的名人字畫。
“立品定須成白壁,讀書何止到青云。”李世民看到了閣樓前的對聯,不由笑道:“氣魄倒是挺大。”
虞世南驕傲的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讀書人,品德最為重要,不然就算是滿腹詩書,也于天下無用。”
“虞山長說的是,”李世民贊道:“眾正盈朝,才是盛世關鍵,若都是蠅營狗茍之輩,這天下不要也罷。”
登上閣樓,君臣四人坐下,過不大會,一個婦人端著一個托盤走了進來,婦人身后跟著一個三歲小童,小童吃力的提著一個果籃,累的滿頭大汗。
李世民不經意的打量了那婦人一眼,不由心中一蕩,雙眼迷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