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軍出征的秦烽、并不知曉遠在荊南郡的少女心思,此刻趙元謹的十萬大軍已經進逼襄陽城城下,一場激烈的攻城戰即將開始。
說實在的,趙元謹此番出兵連戰連捷,短短時間居然拿下了大半個荊州,擴張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由此自然免不了暴露出某些弊端。
譬如這十萬軍隊,倒有大半都是收納整編各郡降兵降將而得,這些人里面未必就沒有異樣心思,只是趙元謹聲威正盛,沒有機會讓他們興風作浪罷了。一旦遭大軍遇某種意外,譬如戰事失利什么的,說不定軍中就會出事。
因此秦烽已經向趙元謹建言,打下襄陽之后就暫息刀兵,集中精力整頓內部、消化戰果、安撫新收的郡縣,待到根基穩固之后再用兵不遲。趙元謹對此沒有異議,事情就這樣定了下來。
不過,盡管只是平行時空,這個世界的襄陽城依舊城高墻厚、宏偉險峻,有著天下第一城的美譽。對于任何諸侯而言,這座雄城都是一塊異常難啃的硬骨頭,然而它的重要戰略地位,卻又讓征服者們不得不下大力氣去圖謀。
主世界歷史上的宋元之戰,襄陽城就被蒙古大軍圍困了多年,數十萬大軍屯兵城下,各種計謀使盡依舊無濟于事。直到回回炮問世并投入使用,才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終拿下這座至關重要的雄城。
翌日一早,趙元謹領軍出營,與眾將一起察看襄陽城周邊地形。
在獲悉趙軍即將逼近后,襄陽已于兩天前就實施戒嚴,城門緊閉,數千兵卒上城墻輪流戍守,日以繼夜毫不松懈。
“……好一座雄城!”
望著視野中的高大城池,趙元謹微微嘆道,周圍的群臣也個個面色凝重,沉吟不語。
厚重的城墻以青色條形方磚砌就,高達二十米,垛口眾多、箭塔密布,眾多兵卒分布在其間,各司其職,守備極為森嚴。
城池的堅固倒還罷了,另一道令人頭疼的障礙是城下的護城河,平均將近兩百米的寬度,深達數米,而且還是引的活水,河面上都可通行成隊的戰船了,想將其截斷填平,難度不是一般地大。
更麻煩的是,此刻的襄陽城中兵力充足,據聞有著不少于三萬精兵駐守,糧草軍械都不缺乏。主將于化隆雖年紀老邁,但素有謀略,用兵之能不遜色于蒙珞多少,兼之對朝廷忠心耿耿,勸降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
而且因著交通便利的緣故,加上數代主事者治理有方,襄陽城發展到到現在人口繁多、經濟富庶,需要時完全可以從民間征集物資和足夠的青壯年協助守城。進攻一方就算是擁有十萬精兵,面對這樣的雄城都體現不出什么優勢來。
史書記載,襄陽自建城以來就鮮有被攻克的時候,每一次的城池易手,無不是殺得尸山血海、傷亡無數,攻城一方才能獲得最后的勝利。
當年大齊立國之初橫掃南方,節節勝利,唯獨襄陽城始終屹立不倒。太祖皇帝于是親自領軍督戰,數十萬大軍圍困此城將近一年,折損近十萬人馬依舊不得寸進。后來還是內應花費重金買通了東門的守將王啟,令其深夜偷偷打開城門,里應外合才一舉將這座巨城拿下。
以趙元謹如今的軍力,正常情況下想要攻克此城,幾乎是不可能的。不過在秦烽的幫助下,他也有了回回炮這樣的利器在手,因此可以預見這場攻城戰并不會拖得太久,十天半月就可以出結果了。
城墻上,鬢發斑白的于化隆全副披掛,仍顯犀利的眼神靜靜地打量著城下密密麻麻的圍城軍隊,良久之后才輕輕搖頭,不以為然地道:“大半不過烏合之眾而已,有什么可懼怕的?”
身側的將官們紛紛點頭,這話倒不是刻意嘲諷,從城頭上往下看,有經驗的將領很輕易就可以發現趙軍陣營的不協調之處。除了中軍的四萬人還算軍紀嚴明、儀容齊整進退有序,剩下的軍隊都有些散亂之相,很明顯是這些新招納的降軍素質良莠不齊、而且尚未真正歸心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