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亦駕馬到了柳邯的身邊,笑意吟吟的打趣道:“真是可憐,半月時間,白日夜晚,不知道挨了多少白眼和冷臉,不明白真相和你們處事方法的,還以為你們倆是世仇,或是你不是柳尚書親生的。”
說罷,周遭的那幾名學生同時笑出聲來,都一臉玩味地看著柳邯。無可奈何的柳邯,只能恨恨瞪了眼林亦,而無法辯駁什么。
倒是略差一個身位的年輕書生溫和而不失禮的笑了笑,便是立刻收斂情緒,繼續把目光放在手中的道經上面,甘之如飴。
這段時間來,雖說不足以成為知心的摯友,卻是能夠成為朋友,何況都是出自學宮,脾氣秉性沒有盛氣凌人,平易近人倒是非常好接觸。
而柳邯和柳尚書的關系,則成為關系進化的突破口,學生們莫不知柳邯乃是柳尚書的親兒子。說起來,五人當中,林亦和柳邯的名聲是最高的。
林亦是學宮特招,又是在開學的那段時間不上課而出了些風頭,再是把某位皇室子孫的手掌刺穿,不可謂不出名。
柳邯則是人盡皆知,在學宮的時候便有著關注,他們又是同一屆的學生,自然彼此認識。雖說沒有說過話,瞧見了卻是能打招呼。
最近熟悉起來,以柳邯為首的兩人,則是問林亦有什么妙覺,能夠讓學宮特招。林亦每次都嬉笑怒罵的打岔,說自己不過是做了個夢,就被特招了。
對于此,他們全然失了興趣,再沒有詢問。而年輕書生在柳邯詢問的時候,都非常認真且隱晦的聽著,很是想要了解,最后卻是無奈一笑,繼續看書。
五人當中,彼此算不得摯友,只能稱得上熟悉,偶爾打趣的話說的出來。柳邯和張煜的性格明顯開朗,且兩者在性格上有著相似的特點。
年輕書生始終讀書,溫和有禮,謙卑有度,打趣的話說的出來,同時又能受的住他們的笑話,只是平時不太說話。
年輕書生叫蘇弗,來自隴西道的寒門學生,雖然林亦有些不信,可蘇弗如此說,倒是沒有道理反駁什么。
剩下那名平日話語較少,出身算不得高貴,是關內道的普通世家,還是旁系。比較孔武有力,略顯得有些拘謹,但是勇武者都有處事的自然性。
有時候,這名叫蒙頡的學生,做起事來倒是熱心腸,沒有那種學宮學生特有的味道。一路上,柳如逝倒是對蒙頡多有青睞,時不時的還與蒙頡談話。
每當這種時候,要么是林亦,要么是張煜,肯定要挖苦柳邯,否則何以對得上千載難逢的機會。而每次柳邯都悶聲不說話,惱火到了極點。
只有當這種時候,蘇弗才會開口勸慰幾句,然后意味深長地看了眼遠處和柳如逝說話的蒙頡。林亦凡是瞧見,都能看出蘇弗神情當中的特殊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