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歷來薄情寡義。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這些至理名言,歷來都流傳在民間,千古盛絕不衰,至今還沒有那朝代沒有出現過這類的讀書人。
咸陽里面得風聲鶴唳實在是恐怖,短短數日之內,直接傳遍整座帝國,百姓們都清楚知道。
對于皇帝陛下加封軍神李立青一等軍侯和太尉的虛銜,朝臣們的議論聲雖是微末,卻仍舊還是有些,不過百姓們倒是沒顧及這點。
可是南軍元帥項信調任軍部尚書,再是以軍部尚書的職位兼任太尉,近百年來唯一沒有過度的太尉人選。
直接自軍隊里面提拔起來,直接擔任太尉的職務,半點過度的時間都沒有。
這點直接引起朝臣們的不滿,擔心項信坐在太尉的位置上,手握帝國三軍的兵符可能坐大。
紛紛寫奏疏通過御史臺遞交到皇帝陛下處理政務的勤政殿,為了應付朝臣的攻訐,皇帝陛下都直接輟朝。
沒想到仍舊無法阻止那些朝臣把手伸到勤政殿里面,接連如雪花般的奏疏直接到了皇帝陛下的桌案前,實在是有些恐怖。
朝臣們對于項信升任太尉的議論太盛,導致整座咸陽城的百姓都知道項信這位南軍元帥要升任太尉和軍部尚書。
與朝臣們一致反對的意見不同,百姓們對于項信則是強烈的歡迎。帝**方真正做到聞名天下的僅有三人在位。
帝**神李立青,十幾年前阻擊西方諸國入侵,更是直接指揮了帝國對南境宋國和越國的滅國戰爭,乃是近百年最強的軍神。
以照那場戰爭的結果,李立青的聲望簡直高到了頂點。又是李立青解甲歸田,乞骸骨,于最高處落到低估,實乃平常人不可做到的事情,一下子把李立青抬到的圣賢的層次。
使得李立青的威望在帝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對于李立青的加封,別說一等軍侯和太尉虛銜,連是皇帝陛下直接封李立青為異姓王,恐怕百姓們都舉雙手贊同。
第二位則是項信,作為當年的西軍元帥,那場針對越國,且直面越國的戰爭,乃是出自項信的手中,越國皇帝投降,授降的正是項信,又是在接下來的幾年,項信擔任南軍元帥,擔任嶺南道和江南道的督導。
一時間,帝國之內,項信的名聲高到了頂點,比肩李立青或許有所不足,卻僅在毫厘之間罷了。
第三位則是柳如逝,他的名聲傳播倒是有些奇葩。
柳如逝當年參加西方諸國聯軍入侵的保衛戰,乃是帝國的南郡太守,守護著帝國的南境防線。
后來又是率領軍隊打到南周的邊境,一連滅了幾座小國。在那場戰爭當中,柳如逝的功績僅次于李立青和項信。
不過這些都沒能讓柳如逝成為帝國人盡皆知的軍方實權派人物,僅僅在小范圍內傳播名聲。
但是后來柳如逝歷任三軍副元帥,輾轉在三軍當中,最后本可以擔任北軍元帥,卻被當年的云侯橫空出世拿下。
對此,柳如逝的可憐之名傳出去,好在云侯實力強橫,軍事能力出眾,在帝國的威望極高,河北道沒誰能夠招惹云侯。
柳如逝倒是心甘情愿,結果云侯離世之后,本是他囊中物的北軍元帥,居然又被橫空出世的陳巖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