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官制是幾百年前逐漸完善,隨著時間的推移,某些世家把持的官場,開始出現大量的官員。
本是最簡單的事情,卻是有著好幾位官員同時處理,實在是浪費帝國的人力物力。
還有這些官員的銀兩俸祿之類,更是奇高,要是解決冗官制度在帝國的根據。
恐怕半年之內便是能把國庫充實,讓帝國的官員和朝堂能夠更加輕松的處理百姓們的需求。
因而在皇帝陛下以及那些真正忠心帝國的高位官員,都是有著想要把冗官制度徹底解決掉的想法。
但是這些年來,不是沒有高位官員對此給出奏疏以及措施,都被朝臣們無情的否決。
甚至他們聯合起來,共同出手來阻止朝廷帝國做出對冗官制度有所制約的手段。
對于那些世家官員而言,冗官制度給他們提供了大量的官員位置,同時斂財的手段更是強烈。
時常把他們自己的手伸到各座道州得府庫之中,就是想要趁著良機對帝國得府庫出手,通過把持官員的數量來控制各座道州的官場。
最開始帝國建立的時候,冗官制度還沒有出現,那些割據勢力存留的世家,便是在思考如何解決把那些不聽話的東西控制在手中的措施。
等到后來,他們發現同樣的位置,出現不同的幾位處理同一件事情,這樣便是能夠制約帝國之內的官員,從而達到他們控制一件事情的想法。
而那些想要做官的官員們,只是看中那道位置上可以獲得的權力和地位,至于是否能真正影響到某些事情,對他們而言,并不是特別重要。
世家和官員一拍即合。
在幾百年之內,經過各種各樣的方式,終是把帝國的官場塞的滿滿的,漸漸處于冗官的狀態,導致帝國的國庫入不敷出。
每年對于各種級別官員的俸祿發放都使得帝國一年的國庫收入大幅減少。
再是加上某些來自帝國高層的基礎設施建設,比如要在某些道州里面修建更加寬廣穩健的官道。
如皇宮之中要修繕宮殿,都是需要在國庫之內抽取銀兩,漸漸如此,帝國的國庫開始變得越來越空虛,到現在都有著入不敷出的趨勢。
何況十幾年前,西方諸國入侵帝國南境,大量的戰爭雖然能獲得帝國在世間的地位,卻是對于銀兩消耗極其恐怖。
后續的士兵補貼,陣亡士兵加速的安慰,都讓帝國付出大量的財富銀兩,以及對將士們的封賞。
雖然在滅國的時候,皇帝陛下把各國的國庫都直接間接的搬到了咸陽,卻是沒有皇帝陛下想著的那般多。
一場戰爭結束,仍舊是治標不治本,西方諸國仍舊有著入侵帝國的野心。
國庫暫時的充實,可若是沒有解決冗官制度的龐大消耗,那國庫羸弱下去只是時間問題。
五年前的那場席卷咸陽的風暴,倒是讓皇帝陛下解決了部分咸陽得冗官制度。
可治標不治本,而且處于高位的那些官員,只是暫時空缺,到了后面仍舊還是需要補充。
對于之前大朝會,皇帝陛下打算放出御史臺這塊肥肉,非是他真的有意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