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項信當年為什么沒有出口得事情,朝野之間都是議論紛紛,卻并不妨礙他們攻訐項信。
太尉的位置在那些朝臣眼里,是比天塌了還要恐怖的事情。軍方之人直接升任太尉,對于文臣序列來說肯定是極大的壓力。
自然而然有著無比恐怖的反擊,好在御史臺的事情,以及甘羅做出的事情,讓咸陽的朝臣們都是把注意力移開。
沒有繼續注意在項信身上,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御史臺爭權之中,對他們而言,利益是最根本的。
罷黜項信的太尉之責,無非對他們而言少了些壓力罷了,卻并沒有獲得實質的利益。
但是一旦拿下御史臺之中的某些位置,便是實打實的利益獲得,對他們在朝堂的影響力可謂有著極其強力的促進作用。
自然而然有所取舍抉擇,在御史臺那塊肥肉出來的時候,有些官員則是明顯意識到,皇帝陛下并不怎么喜歡他們討論項信的事情。
并且因此斬首了大農令,對于大部分朝臣而言。
斬首大農令他們沒有看到項信升任太尉這件事情上,而是看到了九卿空缺的利益。
因而又是在朝堂之上詢問皇帝陛下,想要繼續擴大九卿的職能,不至于虛設。
如此下去,勢必又要增加官員的數量,對于本就處于冗官制度定分的帝國而言,這是極其不應該出現的事情。
冗官制度帶給帝國沒有嶄新的明天,而是大量官員尸位素餐,趁機斂財,消耗大量的俸祿。
對于朝廷而言,都是有些苦不堪言的意味。
至幾十年前國庫充實之后,帝國近幾十年來,國庫沒有一日處于充實的狀態下。
連是給朝臣官員們發放俸祿,都是要消耗國庫的十之四五,可見帝國的冗官積累多么恐怖。
再是加上那些來自帝國的工程,修繕皇宮,賜予某些有功的朝臣金銀珠寶,都是需要直接拿出國庫里面的儲備。
長此以往,帝國雖然兵強馬壯,但是國庫之內沒有銀兩,也維持不下一場戰爭。
十幾年前西方諸國入侵,那場戰爭,基本上把帝國用于戰爭的儲備打得消耗一空。
十幾年來,皇帝陛下苦心經營,就是想要干凈充實國庫,恢復先帝時期的戰爭儲備。
倒不是想著要入侵西方諸國,而是想要在西方諸國的鐵蹄之之下保全帝國。
西方諸國虎視眈眈,蠢蠢欲動之心昭然若揭,若是還不明白,便是帝國覆滅。
但是攝于帝國的強橫,西方諸國沒有完全的準備,斷然是不敢入侵帝國的。
可若是讓他們發現帝國用于戰爭的儲備不夠,連是帝國三軍都難以養活的話。
恐怕西方諸國會毫不猶豫的入侵帝國,直接率領軍隊自南周出發,先是攻打帝國最不安穩的南境嶺南道和江南道。
對于這兩座道州,西方諸國有著極其深厚的厭惡和貪婪,他們認為嶺南道和江南道并沒有徹底臣服于帝國,只要他們的鐵蹄能夠到達嶺南道和江南道,那自然嶺南道和江南道就是他們囊中之物。
懷著如此野心,虎視眈眈。
導致皇帝陛下不得已必須拆車官員,減除冗官制度帶給帝國的危害。
同一把位置上面坐著幾名官員,對于一道命令更是有著好幾份的解讀。
若是沒有統一的答案,便是不能給出答案,對于政令本就通暢的帝國而言,是極端的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