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桃源始祖更迭世宗皇帝之位,進行簡單的世系調整之后,讓皇帝對隴西道世家的忌憚開始減弱。
不過朝臣卻是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依舊保持著敵視的態度面對隴西道世家。
李立青有著隴西道世家李家的出身,又是李家的嫡系,對于朝臣而言,這樣的人掌兵到底有著危險。
哪怕李立青在先帝力排眾議讓他出任南軍元帥,李立青做事謹小慎微,害怕的就是朝臣的口誅筆伐。
可是他的謹小慎微沒有換來朝臣們的收斂,反而肆無忌憚起來,開始對李立青彈劾。
剛開始的時候李立青倒是有些不習慣,有些無比憤怒,只是到了后來,漸漸便沒有了那樣的憤怒。
如同看待咸陽里面跳動的螞蟻般看著那些朝臣的彈劾,只要他忠心耿耿,皇帝陛下自然對他信任。
何況別人不知道,皇帝陛下卻是知道,李立青有著桃源的背景,曾經在桃源學習過數月。
只不過那時候是相邀而去,那時候的桃源里面,沒有別人,僅有那位大先生書青。
朝臣彈劾只是耳朵里面有嗡嗡嗡的響音,對真正位高權重的李立青和項信而言,并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突破。
皇帝陛下的信任,足以勝過朝臣們千萬道彈劾奏疏,以及那些數不清的萬語千言。
好在朝臣都不是蠢笨的存在,在面對某些事情的時候,還是擁有著極其準確的度量。
例如十幾年前那場西方諸國入侵的戰爭,李立青臨危受命成為三軍總指揮,兼任南軍元帥。
在李立青對抗西方諸國的時候,朝臣們即便對李立青的行軍策略有所不滿,都是沒有上過一道彈劾奏疏到勤政殿。
因為他們明白,在危難的時候,李立青率領的帝國三軍將是保護帝國統治的最尖銳的武器。
在這樣的時候,對外要選擇團結一致,不可以出現半點分歧,否則必然前功盡棄。
正是來自咸陽朝堂的支持,讓李立青面對西方諸國的指揮游刃有余,沒有任何阻礙的軍令,是戰爭勝利的關鍵因素。
不過當時朝臣們心中仍舊有著忌憚,畢竟李立青若是戰勝西方諸國,以他南軍元帥,三軍總指揮,帝**部尚書的身份。
將是面臨封無可封的境地,唯有那道帝國太尉的位置可以坐一坐。
這些朝臣是絕對不能允許隴西道世家出身的軍方高層坐上帝國太尉的,不是偏見,是保險,連是皇帝都不可能允許。
好在戰爭結束,帝國行了滅國之戰,李立青一戰封神,成為名傳世間的大秦軍神。
戰爭結束之前,朝臣們都是寫好阻礙皇帝陛下加任李立青出任帝國太尉的彈劾奏疏。
沒想到彈劾沒有成功,以李立青乞骸骨歸來落幕。倒是讓朝臣們松了口氣,總比他們彈劾要好。
畢竟李立青戰勝西方諸國入侵,是帝國功臣,結束就彈劾人家,落入小人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