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辦法,能盡可能的讓皇帝陛下手中的權力更加集中,同樣做到更加靈活。
幾家官署的權力集中到一家官署,以前要協調配合,現在只需要下達政令,自然那一家官署便可以充分而靈活的安排完成。
正是有著這樣的因素存在,昔年,世祖皇帝方能完成那些豐功偉業,成為帝國歷史上不可或缺的存在。
集權代表著靈活,不需要朝野的協調配合,不需要強調精兵簡政的辦法。
只是當年世祖皇帝前期集權,后面因為種種原因又是導致冗官制度的出現。
好在當時權利沒有下放,始終出于集權的模樣,這樣方是能支持前面的動作。
哪怕是后面集權潰散,那些權利分散都是自都城咸陽三公九卿的官署之內。
還有少部分權力到了軍方,允許軍方的高層可以自由運動軍隊的作用。
經過變遷,集權又分權,分權又集權,輾轉到了先帝時期,再次產生集權的想法,更是下定決心清理帝國官場,廢除冗官制度。
不過冗官制度上面坐著太多尸位素餐的存在,想要以雷霆之勢鏟除,實在是有些困難。
只能徐徐圖之,而在清除冗官制度的同時,不可避免的要對官署的集權。
因而有了九卿官署空缺的情況,后來又是有了三公官署空缺的情況。
在合適的時候,皇帝陛下已經把官署里面的權力適當的分出去,漸漸那些官署成為空殼子。
比如九卿之一的衛尉,是由現在的禁軍統領秋然兼任帝國九卿的衛尉。
由秋然兼任,又是禁軍統領,自然沒必要出現衛尉府,沒有衛尉府則是九卿的衛尉顯得名存實亡。
表面上有著衛尉存在,其實那都是面子上面的腦袋罷了,何況秋然是以禁軍統領兼任衛尉,他的主要職位乃是禁軍統領。
給外面的朝臣看看而已,至少現在朝堂上有著衛尉存在,即便是兼任,那也是有的。
如同軍部和太尉府,兩者的職權有著重疊的存在,而軍部乃是太尉府不存在時期的特殊產物,是為了彌補太尉府的空缺。
現在太尉出現,自然而然,項信以軍部尚書兼任太尉,擺明面上的是主職是軍部尚書。
可以說在項信坐鎮軍部和太尉府時期,兩者必然開始慢慢融合,到時候或許沒有太尉府這樣的三公官署。
畢竟項信乃是軍部尚書的主職,再是兼任太尉府太尉,別看太尉權柄更高。
但是他的主要職位是軍部尚書,來日皇帝陛下讓他卸任,都是先卸任兼任的太尉。
不可避免,在項信時期,太尉府和軍部要融合,且漸漸以軍部為主。
只是現在太尉府無人,軍部人員密集,附和冗官制度的需求,選擇人少的太尉府。
再是剪裁軍部官員,慢慢融合部分軍部官員入太尉府,既是完成兩府融合,又是清理冗官,真是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