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世祖皇帝開始,帝國維持了將近百年的盛世景象,出現五代明君,而后隨著冗官制度的壯大,帝國朝堂開始慢慢出現混亂的頹然。
冗官制度大量消耗著帝國內部的積蓄,消耗著帝國的內庫,成為最沒用而最浪費帝國財政的制度。
昔年,世祖皇帝不過是為了賞賜功臣,同時給予好處讓他們釋放手中的權柄,加強集權。
因為集權的出現,讓帝國出現了五代明君,要說明君算不上,不過他們都為帝國做出肯定的貢獻,手中權柄在握,自然而然能瞎貓撞上死耗子般做出些成績。
雖然他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明君,卻同樣不是帝國那些昏君,只是遠不如世祖皇帝那般英明神武而已。
冗官制度的發展,是五代明君之后,那些權利下放,官員們借著冗官制度安插屬于自家的臣僚親信,在朝堂搶大勢而落下的隱患。
經過百年發展,冗官制度已經到了沒辦法遏制的程度,冗官制度的存在雖然沒辦法明面上威脅帝國,卻是在深處腐蝕著帝國的根基。
自先帝在位之前,已經出現兩位明君,意識到冗官制度對于帝國的危害。
但是那時候九卿三公官署完備,帝國的權力大部分下放,要清理冗官制度實在是困難。
因而他們只能清理帝國官場,減少這種衰敗的跡象,歷經兩代明君的潛移默化。
有些道州的冗官制度出現漏洞,可以逐一擊破,先帝在位時期便是加緊步伐。
到了先帝后期,發現在他在位時期沒辦法完全清除冗官制度帶來的危害,更加明白一切的根源在哪里。
因而發動了明顯的變化,那就是開始集權,任用李立青和項信他們抓住軍方的權力。
在朝堂扶持起太常卿仝致遠這般屹立不倒的存在,好像先帝之父不設太尉,第一次打壓三公官署。
先帝在位之后,對于九卿官署則是有了調整,首先拿下的便是太常寺等官署。
把他們的權力集中起來,讓下面那些盤根錯節的根治都剪斷,用來做進一步的鞏固。
當今皇帝陛下繼位之后,在十幾年前那場戰爭當中,設計道州之內得冗官制度,開始著手清理。
先帝在位時,主要針對的便是冗官制度的清理,而重點是分而化之,在道州下手。
李立青對河北道的出手清理,便是在先帝末期最成功的案例,完完全全把河北道官場打得措手不及。
雖然出現讓河北道世家痛恨李立青和隴西道世家,這樣的小插曲,不過隴西道世家勢力龐大,根本不在意帝國其他世家。
當今皇帝陛下先后出手,借項信坐鎮嶺南道和和江南道的事情,曾經讓他對山南道和淮南道出手清理。
收效甚微,卻總是比沒有半點收獲的好,不過先帝留下的集權之語,皇帝陛下同樣記著。
只是沒有合適的機會,任用云乾以打游擊的方式清理帝國官場,便是最合適的一步棋。
云乾的出事,讓皇帝陛下和李立青都找到了合適的機會,忍著痛苦,在咸陽掀起風暴,整頓三公九卿官署,開始集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