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那些越國余孽完全是為了光復曾經的越國,從道理上面來說是沒有任何錯誤的。
不過林亦他們乃是學宮的學生,是帝國培養他們的,因而在做某些事情的時候,他們先是為帝國考慮,再是想著道理是否正確。
不說別的,單是和帝國作對,擾亂帝國統治嶺南道這種事情,便是林亦他們不可饒恕的。
雖然這話說起來有些無情而且冷漠,畢竟那些越國余孽是想要光復曾經的家園。
可是隨著時移世易,有些東西不在了,那自然永遠都不可能存在,沒有必要繼續糾纏。
先是以帝國考量,明白清楚家國的道義,再是想著那些有些雞肋的道理。
在任何戰爭的年代,不管是入侵者肆意屠殺,還是抵抗著肆意屠殺,他們都是沒有錯誤的。
但是在兩者眼中,他們不需要去講究任何對錯,沒辦法,他們必須有著家國情懷。
現在看起來是帝國統治著嶺南道,是帝國把曾經雄踞南方的越國直接打到滅國的程度。
如果可以反過來思考,那些越國的強者或者西方諸國的軍隊直接打到帝國的都城,或是直接占領帝國,那現在被統治的就是帝國的百姓。
現在被稱作越國余孽的對象,就是大秦余孽,林亦他們不可能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在他們看來,越國已經被滅掉,那越國就應該從世間消失,往后存在的僅有帝國嶺南道。
對于這點,林亦他們的理念無比堅定,因為當年西方諸國入侵,打得度過措手不及的同時。
那些西方諸國的軍隊直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到帝國的山南道和淮南道。
對兩座道州開啟過慘無人道的掠奪和屠殺,好在不出三日,帝國的軍隊長驅直入,把他們直接給打出去。
南郡太守柳如逝正是在那樣的戰爭場面前,選擇走上帝**方的道路,領兵從山南道的邊緣打到西方諸國的南境。
三線作戰,李立青率領帝國南軍攻打江南道的宋國,項信率領西軍攻打越國。
而南郡太守柳如逝則是率領山南道和淮南道的部分道州兵馬,抱著捐軀輔國的態度直接打到西方諸國,切斷大部分西方諸國聯軍的退路。
哪怕最后西方諸國在柳如逝的攔阻下徹底突出重圍,但是他們照樣付出過極其慘重的代價。
后來柳如逝開啟帝**方的生涯,以南郡太守的起點和高超的理政能力。
再試加上在戰爭當中獲取的功勞,項信遷居帝國南軍元帥,坐鎮嶺南道和江南道,督導兩座道州諸事。
而柳如逝則是出任帝國南軍副元帥,標志他柳如逝真正走入帝**方的高層。
柳如逝出任南軍副元帥,實則是皇帝陛下想要讓這位昔年的南郡太守,因地制宜的輔佐項信治理嶺南道和江南道。
萬事開頭難,必須要對嶺南道和江南道極其了解的軍方人物,恰好柳如逝想要走軍方的路線。
再是柳如逝有著軍功存在,又是曾經帝國邊境南郡的太守,隔著邊境線就是越國和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