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離王朝三年一次科舉,參加的儒生多逾萬人,若能摘得狀元桂冠,無疑是朝廷親自蓋章的學霸證明。
他們雖然也得了進士,但誰又不想更進一步,摘得狀元郎的頭銜。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神都春色呢?
但眾人耐著性子等了半晌,卻始終不見大太監念出下文。
有學子心中疑惑,終于按捺不住,抬頭瞥了一眼。
只見那位相伴在皇帝左右多年的大太監,此刻顯得有些吃驚和踟躕。
因為,這狀元郎,竟是圈了兩個名字。
其一,便是先前得到皇帝贊許的李策之。
第二個,則是得了世襲罔替的明王世子,李天都。
殿試出現兩個狀元,這在大離王朝立國以來,都是少之又少的情況。
大太監有些懷疑,陛下是不是圈錯了,生怕待會念出來,讓陛下難堪,惹的龍顏大怒。
正左右為難之際,皇帝的聲音,緩緩落下。
“為何遲遲不念?”
聽到催促,大太監再不敢遲疑,一口氣念出了這兩個名字。
“今年的狀元郎,李策之,李天都。”
此言一出,全場皆驚。
兩位狀元?
眾人的反應,果然不出所料。
大離王朝立國多年,都未曾出現過幾次這種情況。
進士儒生們,自是不敢質疑,甚至不敢討論。
但站在殿下,一直沒有出言的李天都,眉頭微蹙。
他望了一眼老太爺。
李泰仍不動如山,仿佛對于陛下這種頗有深意的做法,沒有半點意外。
見狀,李天都的眉頭才緩緩松開。
狀元!
李策之跪在地上,只覺得有些心潮澎湃。
被皇帝欽點為狀元郎,這份殊榮,可是他當初為了考上秀才,殫精竭慮之時,完全不敢想象的。
短短半年多,當真不容易。
“還不快謝恩?”
大太監收起名錄,見陛下并未有什么反應,松了一口氣。
他連忙提醒道。
旋即,朱元,徐謙,李策之緩緩起身。
他們湊近了些,在陛下面前,再度跪倒。
“多謝陛下龍恩浩蕩。”
山呼萬歲過后,一直巋然不動的李天都,也是站了出來。
他沒有如這些儒生般下跪。
事實上,作為柱國李家指認的下一代家主,李天都的身份,已不用御前跪拜。
“多謝陛下,皇恩浩蕩。”
齊齊行禮謝恩過后,乾元皇帝曹辛,并沒有屏退眾人,結束殿試的意思。
他緩緩站起來,被冕旒遮掩的面龐上,掛著一抹笑意。
“今日,我大離社稷,又得一批良才。
兩位狀元,皆是李家之人。”
皇帝曹辛飽含深意的望了一眼明州王李泰:“老李,你李氏一門,當真是人才輩出吶。”
“這一門雙狀元,不知該如何安置才好?”
“他們出仕為官,該放在什么位置上,你給說說看。”
封官,放權。
這本是皇帝該做的事情。
如今,卻直接在殿前讓明州王李泰來安排。
很顯然,皇帝曹辛這么做,是存了深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