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銘被殺,先鋒軍副將何濤遞升為主將。此時正在設宴招待剛剛趕到前線視察兼犒賞的大軍的仙使俞廉。愈廉作為修士,又是從龍燕關出發,速度自然比從燕京出發的胡寒快得多。
愈廉一到,跟何濤一商議,決定拔營前行十余里,直抵龍虎關下,以此激勵軍心士氣,消除因為柯銘之死而造成的人心惶惶。
扎下營寨,何濤這才舉辦酒宴,為愈廉接風洗塵,并鄭重介紹給眾將。仙教半神級別的仙使親臨前線,眾將的士氣頓時高漲。觥籌交錯間,高談闊論,意氣風發,恨不能立馬出兵,直下龍虎關。
主位上的俞廉舉杯對何濤說:“三年來大將軍縱橫各國,所向披靡,戰功赫赫,謹以此杯為大將軍賀。”半句都不提前任先鋒大將柯銘,似乎大燕先鋒軍的無往不勝,都是何濤的功勞。
何濤連忙端杯起身,“不敢當仙尊贊譽,都是將士同心用命的結果,且王事未競全功,仲賊尚未授首,何濤不敢居功。”
俞廉滿意地點點頭,高聲對全場道:“王事未競全功,說得好。待攻破中州城之日,我再為諸君請封。中州的大門就在眼前,望諸君一鼓作氣,拿下龍虎關,洞開中州,踏上高原,剿滅仲賊,立不世之功。”
眾人齊齊舉杯,轟然應諾。
宴后,俞廉招來幾個核心將領,“中州六關,路險關雄。數千年來,從無正面攻破的戰例。又有智狐之稱的柏瑯親自坐守龍虎關,萬萬輕忽不得。大將軍可有良策克敵致勝。”
這才是俞廉親赴前線的目的,他急于建功,所以要求何濤強攻龍虎關。雖有柏朗坐鎮,可柏朗來了之后,對山下個諸侯國的困境置之不理,一味龜縮在龍虎關不動,讓愈廉有點看不起柏朗。
但龍虎關一戰,事關天下大勢,不可不慎。大燕先鋒軍在不到一年的時間橫掃中州東北七八個諸侯國,難免驕狂自傲,俞廉不懂軍事,擔心遭遇意外之敗,尤其對面的主將是號稱智狐的柏朗。
立功心切的何濤信心十足地回答:“大帥放心。仲康昏庸,鎖拿敗退龍虎關的皮國國主皮渠,導致敗軍人心惶惶。重用只知使用狡計,卻不敢沖鋒陷陣的柏朗,更是錯上加錯。要知道,在絕對的實力下,一切狡計都無用武之地。所以柏朗無計可施,只能龜縮在龍虎關按兵不動。于是不動,其軍心士氣就越發低迷悲觀。
反觀我軍挾勢而來,士氣如虹,兩家的戰力根本沒得比。
另外,輔將周飛燕針對此戰制定了一個詳細作戰方案。大致意思是,正面強攻和佯攻輪流而動,一旦開始,則持續不斷。反正我們人多,保持高壓,敵軍必潰。
還有就是積極尋覓或開拓小路,繞過龍虎關。所以,只要有耐心,龍虎關絕對是我軍囊中之物。“
俞廉面色一動,“哦~,我們飛燕將軍的奇謀妙策,拿來我看。順便請飛燕將軍來一趟。
何將軍,不是我不信任你,是此戰太過關鍵。勝了,耀陽必亡,我等也算是立下不世奇功,萬一敗了,不說前功盡棄,至少憑添許多波折,折損更多將士。所以,無論怎么慎重都不為過。你能理解嗎?”
何濤抱拳敬禮,“謝仙尊。”當然不是感謝俞廉不放心他,而是感謝俞廉的坦誠,將帥之間無猜忌,是大燕軍連戰連勝的秘訣之一。
何濤信誓旦旦地承諾,“歇軍三日,三日后發起猛攻。屬下必將身先士卒、全力以赴,為我仙教拿下龍虎關。”沒有提大燕而直接說仙教,那就是表明了真正的效忠對象。
愈廉滿意地點點頭,等候周飛燕的到來。
讓愈廉和何濤意外的是,去召喚周飛燕的衛士,是一個人回來的。周飛燕竟然沒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