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與張嶷之間的交鋒,諸葛亮提前知道了結果,他好奇的只是馬謖采用了什么樣的方式。
諸葛亮自己,至少有數種方法讓張嶷無功而返,而馬謖用的是那種方法,對諸葛亮非常重要!
諸葛亮與馬家兄弟交往十余年,在荊州,他與馬良配合默契,對馬良過人的才干非常認可。
在劉備生前,主管軍事的軍師,最早是徐庶,赤壁之戰后,由龐統主管軍事,龐統陣亡后,由法正繼任。
諸葛亮唯一以軍師身份參與而獲勝的戰爭,是赤壁之戰,但他的籌謀,主要在戰略層面,而具體的戰術安排,是周瑜和劉備、關羽、張飛等人完成的。
此后,諸葛亮主要是主管政務,而馬謖偏好軍事,他與馬謖的交集還真不多。
這次馬謖主動來投,他對馬謖的期望很高,需要他在今后的北伐中原時,成為自己的左膀右臂。
馬謖與張嶷之間的暗斗,諸葛亮希望他這次用出了自己心目中的上策。
當然,中策也是可以接受的,他最不希望的是馬謖用的是下策,那馬謖對他的助力相當有限。
諸葛亮啟用馬謖為丞相府參軍,是希望他能在以后的戰事中充當軍師的角色,替自己出謀劃策。
一個優秀的軍師,不見得是一個杰出的統帥,因為他雖然能提供多個可選擇的方案,但他自己卻很難作出最佳的決策。
劉邦本人的文韜武略并不出色,但他是一個天生的統帥,他總能從張良和手下其他謀士提供的方案中作出最佳的決策。
而項羽精通兵法,有萬夫不擋之勇,而他手下的首席軍師范曾的謀略并不在張良之下,并在兩人的對決中牢牢占據上風。
因為項羽并不是一個優秀的統帥,最后敗在劉邦手下,說明一個好的統帥,可以決定成敗。
劉備本人的武功和謀略并不出眾,但他也是一個天生的統帥,剛開始屢戰屢敗,是因為缺乏優秀的軍師。
劉備發動對孫權的戰爭,其所以在夷陵之戰中大敗,還是因為軍師人才缺乏。
很多人認為,如果諸葛亮當時能夠跟隨劉備出征,就沒有了夷陵之敗,也許匡扶漢室得以實現。
但如果諸葛亮真的跟隨劉備出征,且不說蜀漢的后方是否安穩,曹丕是否會出兵攻打漢中,但劉備與孫權的戰爭,就算劉備得勝奪回荊州,也是兩敗俱傷,蜀漢的損失絕不會次于夷陵之敗,而且還會把損失慘重的孫權徹底推向魏國,而元氣大傷的蜀漢,不得不面對曹丕和孫權的聯合進攻,其下場不會比袁紹更好。
劉備去世后,諸葛亮在職位雖然沒有多大變化,但他充當的角色卻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他不再是單純出謀劃策的軍師,并不是謀劃幾個方案供劉禪選擇就可以了,而是在出謀劃策的同時,他還需要作出正確的決策。
蜀漢皇帝劉禪,本來也不是一個合格的統帥,他就相當于一個傀儡般的存在。
但劉禪并不是因為丞相諸葛亮架空了他的權力而成為傀儡的,而是他自己貪圖安逸主動放權充當傀儡,也可以說他有自知之明。
因此,在諸葛亮主政期間,蜀漢的政體表面上與吳國、魏國并無區別,實際類似于西方的君主立憲制。
剛開始,諸葛亮謀劃與決斷同時進行,集蜀漢大權于一身,有掌控一切的感覺,給他帶來了愉悅。biqupai.
但以諸葛亮的才智,當然不會迷失在權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