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心思縝密,如果是他與張嶷競爭,肯定是做的滴水不漏,讓他抓不到絲毫的破綻,無話可說。可謂堂堂正正,贏得讓人心服口服。
而馬謖卻是劍走偏鋒,先露出破綻,故意授人以柄,把對方引入歧途以后,玩弄于股掌之間,然后再倒打一耙,效果自然不差,但也易引起張嶷的怨恨。
諸葛亮旁觀者清,很快看出了馬謖用此計的弊端,他怕因為馬謖與張嶷之間發生矛盾,影響整個戰爭的勝負,就告誡馬謖道:
“幼常,你與張嶷之間的競爭,都動用了一些見不得光的手段,你們之間或許還有其他的約定,但你既然已經在競爭中勝出,不管怎樣,希望你們之間的事情到此為止,不要影響你們之間以后的關系。”
馬謖也有意化解他和張嶷因競爭越巂郡太守而產生的隔閡,自然不會在這件事上與諸葛亮爭執不下,他一口答應道:
“丞相金玉之言,幼常自當遵循!但如果伯岐將軍心里放不下,主動挑釁在先,幼常也會予以還擊。”
諸葛亮對馬謖的回答還算滿意,為了杜絕馬謖與張嶷的矛盾帶來負面影響,他肯定還要找張嶷敲打一番。
諸葛亮鼓勵軍中將士競爭,他的激將之法用得爐火純青,經常信手拈來,馬謖和張嶷之間的競爭,也是他親手設計安排的。
諸葛亮作為軍中的主帥,當然不怕將領之間有派系和紛爭,前提是把勁都得用在戰場上,拿戰功出來說話。而不是將領之間的相互算計,相互拆臺,這才是軍中大患!
諸葛亮對馬謖期望頗高,知道馬謖還是沒有完全理解自己的意思,而他也另有用意,就語重心長話地對馬謖說道:
“幼常,你知道先賢把隱惡揚善、懲惡揚善平行并舉的用意嗎?看似二者互相矛盾,是不可能兼容并蓄的二種手段,實際上都是不可或缺的!二種手段最終的目的都是揚善!懲惡即是揚善,隱惡也是為了揚善,把某些人的惡行隱而不宣,并不意味著不懲罰,目的是讓這些人不再行惡,只有做好了揚善,百姓才能從善如流。人非圣賢,誰能無過?善行惡舉,只不過在一念之間。如果一味地揭露并宣揚惡行,但又得不到應有的懲罰,不但會讓那些有惡行的人變本加厲,而且會讓那些有惡念的人爭相仿效,百姓中的惡人只會越來越多,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隱惡揚善比懲惡揚善顯得更加重要!”
馬謖有一些夢中世界的記憶,也了解一些夢中世界的社會現象,也有一些夢中世界的迷惘。
聽了諸葛亮這一席話,馬謖茅塞頓開!在心中感嘆“古人誠不欺我!”的同時,恨不能把這種論點帶回夢中世界,可惜他已經回不到夢中世界。biqupai.
馬謖對諸葛亮心悅誠服,他也聽出了諸葛亮不讓自己揭露張嶷短處的用意,自然是唯唯諾諾,兩人相談甚歡。
不久之后,諸葛亮又把話題轉到了征討孟獲叛亂的主題上,他首先把如何封賞并使用呂凱的難題,拋給了馬謖。
馬謖聽了之后,對諸葛亮步步為營的手段大感嘆服!
原來,諸葛亮的“隱惡揚善”論調,并不完全是害怕馬謖和張嶷互揭其短,也是在為封賞呂凱而“揚善”做出鋪墊。
諸葛亮說出了按照呂凱現有的職位和功勞,封賞的職位太低,達不到“揚善”的效果,明面上,是讓馬謖拿主意、想辦法。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