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兒童時期,忙牙長和趙青腰是親戚,家離的近,經常一起玩。
因為兩人長相的各有特點,與眾不同,被別的小朋友孤立。
同病相憐,經常是他們兩個人在一起玩,感情確實不一般。
忙牙長領了軍令,信心十足地帶著趙青腰和三千蠻兵,直奔峽山口。
馬岱來到峽山口數日,派出了不少斥候查看周邊軍情,通過董荼那、阿會喃部下的探子,早就得到忙牙長要來進犯的消息。
雖然是孤軍深入,但馬岱并沒有慌忙撤退,忙牙長離此地有七八十里路程,至少也要兩個時辰以后才能到達,他令士卒們飽吃一餐,然后在營中休息,以逸待勞,靜等忙牙長到來。
估計與忙牙長相距還有十余里了,馬岱將二千五百軍集合起來,在山前擺下一個方陣正面迎戰。
這次馬岱前來,除了斷糧,還有斬將立威的任務。
他聽說來的是忙牙長,那是孟獲樹立的典型,殺了他,能極大的打擊蠻兵的士氣,更不能走了!
看到了馬岱的方陣,忙牙長也見過大陣勢的,他也只帶了三千軍,擺明了不以眾欺寡,并沒有領軍一窩蜂沖陣。
忙牙長也略通兵法,針對馬岱的方陣,他擺出了一個錐形陣,準備以陣破陣,但士卒訓練不足,場面有點亂。
馬岱也顯示出強大的信心,并沒有沒有趁亂進攻,雙方可謂中規中矩。
兩陣對圓,在斗陣之前,還可以有一個斗將的項目。
古時斗將,其實和現在的體育競技沒有太大的區別,就是對參加者的生命和安全沒有保障。
斗將為所有領兵統帥所喜聞樂見,主要是斗將也是另類的不戰而屈人之兵。
一般情況下,主將在斗將時死亡,基本等于這場戰斗輸了,避免了混戰中雙方大量的士兵死亡。
主將死亡以后,他統帥的那些士兵,大部分會被勝利者收編。
因為古時士卒,效忠的對象就是供養他們的將軍,主將死亡,他們當然可以換一個效忠對象,繼續當他們的職業軍人。
這樣一來,勝利的一方會變得越來越強大,如果失敗一方的士卒逃跑,就會被勝利的一方無情獵殺。
當然,這種戰斗后的收編,只發生在同民族、同國家內。
古時還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說法,把不是同族的俘虜編入軍隊,隱患太多,一般是不敢收編的。
主將斗將失敗,能夠安全退回本陣,還可以繼續斗陣、斗兵,有時甚至可以用軍陣打敗敵人,反敗為勝,最不濟還可以率領手下士卒逃跑。
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而且斗將的死亡率并不高,那些領兵的將領,都是心高氣傲,哪一個不認為自己武功高強?所以,戰場上斗將自,然成為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