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族的賦稅,因為沒有設置官府管理,馬謖建議諸葛亮收取定稅。
賦稅的數量,馬謖提出按照新設的云南郡、興古郡的總量的五到八成繳納。
第二條是關于蠻族官員的職務、數量以及俸祿等問題。
馬謖建議給孟獲、楊鋒、孟優、帶來洞主等朝廷直接任命的官員,按照朝廷的統一標準發放俸祿。
而孟獲作為蠻王,有權任命的基層官員數量,也是按照云南郡、古興郡基層官員數量的五到八成核定。
孟獲任命官員以后,向朝廷報備即可,這些官員的俸祿,按照朝廷同級官員標準的一半發放,而且是折算成南蠻地區最為短缺的糧食發放,另外一半則由蠻王孟獲補足,因為蠻王也是要收取賦稅的。
孟獲與各部落的酋長,與馬謖一起核定好他們應該上交的賦稅,折算成珍珠、金寶、丹漆藥材、耕牛戰馬,以資軍用。
幾天后,馬謖與孟獲等人核定好了賦稅、官員數量以及俸祿等。
諸葛亮親自送他們離開,囑咐他們其要勤政馭下,善撫居民,勿失農務,等待朝廷封賞的圣旨。
孟獲等人,都已經知道了自己的官職和俸祿,也知道如何收取賦稅,他們從心里對諸葛亮充滿了感謝,哭哭啼啼地拜別了諸葛亮。
朝廷如此厚待蠻族,孟獲等人回去以后,大肆宣揚,讓蠻族全體族人都感諸葛亮恩德。
在孟獲的主導下,蠻族很多地方,都給諸葛亮立生祠,四時享祭,都稱呼諸葛亮為慈父。
第三條是關于在蠻族地區駐軍和征兵的問題。
馬謖盛贊諸葛亮不留兵駐守的高明!
“不留兵、不運糧”的政策,不但大大節省了兵力,而且還避免了因留兵產生的諸多問題,緩和了因這次征戰帶來的與蠻族的矛盾。
關于征兵的問題,諸葛亮本來想要多征收一些蠻族士兵,認為把可戰之兵征走以后,可以減少蠻族內部一些不安定因素,當然也有讓他們在北伐中當炮灰的想法。
但馬謖卻提出了截然相反的想法!
他認為,征收蠻族士卒,一定嚴格要求,數量不能過多,寧缺毋濫!
不但對士兵的身體素質、武功等要求高,而且馬謖要特別強調,要有嚴格的紀律性,作奸犯科的蠻兵,一律不能征收進入軍隊之中。
馬謖還提出,如果要讓蠻兵踴躍參軍,當兵的待遇一定要高,并制定如下一些細則:
蠻兵進入蜀漢軍隊成為職業軍人,他本人及供養的家庭人員基本生活物資由蜀漢政府提供,包括糧食、衣物、兵器等。
只有蠻兵及其家屬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無需為生計擔憂,蠻兵士卒才能安心作戰。
在戰爭中立功的蠻族士卒,應該享受與蜀軍將士同等豐厚的賞賜,諸如金錢、土地等。
還要提高蠻兵士卒家人的地位,改善他們的居住條件。
馬謖甚至提議,可以考慮在生產、生活條件較好的地方,建立專門的蠻族士卒家屬生活的村鎮,讓他們成為蠻族人人羨慕的對象。
這樣一來,就算有人想要蠻族士卒作奸犯科、舉兵造反都難!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