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弩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復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咨,以彰其慢。
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劉禪接表,讓輪值太監黃皓當堂宣讀了《出師表》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回顧了經歷與感恩之情,分析當前形勢與建議;在文章的后半部分,諸葛亮表明自己北伐的堅定決心。
他深知此次北伐責任重大,困難重重,但為了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完成先帝興復漢室的遺愿。
黃皓聲情并茂,讀到“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他雙眼微紅,情感真摯,感人肺腑。
黃皓這個人,也因為這次朗讀,而走入朝官們的視野。
諸葛亮也微微頷首,對黃皓的朗讀很是滿意。
而黃皓也因為這次朗讀,得到劉禪的青睞,不久被任命為黃門丞。
劉禪受到出師表的感染,從心里已經同意了諸葛亮的表章。
但他成為皇帝數年,面子上的事情,做的還是蠻好的。
只見劉禪雙眼微紅,哽咽著對諸葛亮說道:
“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
諸葛亮回答道:
“臣受先帝托孤之重,夙夜未嘗有怠。今南方已平,可無內顧之憂;不就此時討賊,恢復中原,更待何日?”
劉禪裝模作樣的用目光巡視了朝堂上的百官一遍,然后問道:
“諸卿以為如何?”
朝廷上的百官,知道諸葛亮北伐已成定論,異口同聲地回答道:
“陛下圣明,臣以為丞相所言甚是,請陛下圣裁!”
劉禪這才看著諸葛亮,說道:
“相父之所奏,甚合朕意,準之!”
退朝以后,諸葛亮回到丞相府開始安排他離開以后的事宜。
他安排侍中郭攸之、董允、費祎等,總攝宮中之事。
又推舉向寵為中領軍,總督御林軍馬。
丞相府參軍蔣琬、長史張裔,掌丞相府日常事宜。
諫議大夫杜瓊、杜微;蜀郡太守楊洪;祭酒孟光、來敏等;
內外文武官員一百余員,同理蜀中之事。
諸葛亮匆忙出兵,主要指望孟達能頂住魏軍的第一波攻擊。
他自領大軍十萬,暫且駐扎在漢中,準備根據情況,進攻隴西、關中或者支援上庸。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