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馬岱、趙云等擅長騎戰的將領存在,還有劉備、關羽、張飛留下的大量騎兵骨干。n
因此,蜀漢和江東不同,他們并不缺騎兵,缺的只是戰馬。n
一旦涼州被蜀漢占領,蜀漢擁有涼州大馬,馬岱、趙云等人很快就能建立戰力強悍的涼州騎兵。n
到那時,沒有了騎兵優勢的魏國,收服涼州幾乎是不可能的,想要保住關中,也是相當困難。n
因此,盡管孟達造反,司馬懿領軍前去平叛,而曹叡并沒有增加荊州長江北岸的兵力。n
司馬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平定孟達的叛亂,已經到達上庸的諸葛亮和李嚴并沒有進攻上庸,而是悄然退兵。n
曹叡不認為,諸葛亮十余萬大軍開到漢中,就是到上庸看孟達被司馬懿擊。n
他有八成把握,諸葛亮的目標是涼州。n
曹叡把魏國所有的機動兵力,都集中在洛陽,準備隨時進軍關中。n
......n
......n
自從呂蒙在荊州擒殺關羽以后,為了避免劉備的報復時兩面受敵,孫權進一步鞏固與曹操的關系。n
孫權在奪得荊州后,為了繼續保持與曹魏的友好關系,甚至主動在名義上向曹操稱臣。n
曹操死后,曹丕繼位,孫權繼續向曹丕稱臣,被曹丕封為吳王。n
陸遜擊敗劉備以后,與蜀漢的關系更加緊張,孫權繼續臣服曹丕。n
孫權的臣服,并非完全的屈從,而是一種權宜之計。n
他是要穩住曹丕,鞏固自己在江東和荊州的統治,發展軍事力量。n
孫權不斷觀察局勢的變化,尋找機會擺脫曹魏的控制。n
曹丕當然看出孫權不臣之心,出兵討伐。n
諸葛亮主動伸出橄欖枝以后,孫權看到了徹底擺脫曹丕的契機。n
他差的就是對魏國在戰場上的一場勝利,就可以自立為帝,形成真正三國鼎立。n
收到孟達的投靠意向之后,孫權馬上與陸遜等人進行了商議,一致認為,孟達不可靠,很可能是多方下注,待價而沽。n
孫權雖然對上庸的興趣并不是很大,但對至今被魏國占據的襄陽、江夏有著強烈的欲望。n
因為只有占領了這兩個地方,孫權才算是占據了完整的長江防線。n
孟達叛亂,不管他是歸順蜀漢還是江東,司馬懿肯定不會坐視,也是一個襲取襄陽、江夏的機會。n
孫權在宛城、上庸周邊安排了大量的探子,當司馬懿出兵上庸的時候,孫權也動了,親自領軍進攻江夏。n
孫權親自率領五萬大軍,包圍了文聘駐守的石陽(今湖北應城市一帶)。n
同時,派大將諸葛瑾、張霸攻打襄陽。n
文聘面對孫權的大軍,采取了堅守不出的策略。n
盡管孫權已經出兵,曹叡認為孫權這次是趁其不備搞偷襲,而文聘足以抵擋吳軍。n
所以,他并沒有大規模發兵救援,繼續緊盯漢中的諸葛亮大軍。n
但文聘與孫權大戰,處于守勢,曹叡沒有表示也不行。n
他考慮了一下,派治書侍御史荀禹,到前線勞軍,鼓舞士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