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父親雖然不喜馬伯常專心農事而耽誤了學業,經常訓斥督導,但也無濟于事。
重農抑商,是朝廷定下的基本國策,各級官府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商業的發展,因而課農也成為考核地方官員政績的一項重要指標。
漢代實行的三老制度,三老主要是掌管教化鄉里,對那些鄉農們來說,所謂的教化,除了禮教和道德規范,主要就是課農了,鄉里推舉的三老,大都是需要知農事的,否則,也難以服眾。
漢代對三老的推選,有明確的規定:一是年紀在五十歲以上,二是個人德行能作為民眾的表率。同時規定每鄉的三老只限任一人,縣三老也限任一人,而且必須從鄉三老中挑選。
馬伯常雖然只有三十歲出頭,因為在農事上的經驗豐富,被鄉里的上一任三老親自推選為繼任三老,因為除了年齡,馬伯常都是三老最合適的人選。
因為三老是地方推舉出來的,只要能夠勝任,官府并不會否決,因此,馬伯常就成為了最年輕的三老,沒有之一!
馬伯常任三老以后,并沒有秘技自珍,主動教授給鄉人,鄉里的糧食產量提高很快,在整個城南縣都名列前茅。
因為農桑方面的成績顯著,按照朝廷的有關規定,馬伯常居然有被推薦為縣三老。
接任縣三老以后,馬伯常再接再厲,不負眾望,他不遺余力推行優良的糧種和先進的種植方法,整個城南縣的糧食產量,都上了一個臺階。
糧食是根本,荊州也是因為糧食充足才能保持穩定,馬伯常的大名,傳遍了整個荊州,而馬族長因為“教子有方”,多次被州、郡、縣三級官員口頭嘉獎,也算是長臉面了。
官府如此重視課農,因為只要有了糧食,就有了穩定,治下的百姓,只要有了飯吃,自然就會安于現狀、加倍勞作,創造更多的財富。
大兒子馬伯常,居然沒有按照自己的培養方案走上仕途,馬族長內心非常失落!
但不管怎么說,馬文也算是成材了,雖然心中還是不喜,但馬周也不再繼續干涉兒子的事情。
馬族長畢竟教子有方,也不能名不副實,就把精力轉移到教育二兒子馬仲常身上。
剛開始的時候,馬勇可謂非常上道,對父親的安排言聽計從,每天勤練武術,讓他非常高興!
因為在亂世中,能煉就一身好武藝,對整個馬家來說,都是一個安全保障。
俗話說:“窮文富武”,馬仲常練習武藝,成本可不低!每天都要吃不少的肉食,好在馬家這幾年糧食豐收,倒也不缺吃的。
馬仲常習武非常用功,他能夠吃苦耐勞,尤其難得的是,他對十八般武藝,樣樣都感興趣,樣樣都要練習,馬族長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馬族長甚至認為,馬家又要出一個名將了,因為古今但凡名將,都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皆精”,而二兒子馬勇,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