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長平之戰以后,白起的處境并不怎么好,不但沒有得到賞賜,而且還被閑置起來了!畢竟他給秦國帶來的損失太大了!
不管怎么說,長平之戰,白起將唯一能和秦國在軍事上抗衡的趙國徹底打垮了。
雖然秦國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所謂欲速則不達,長平之戰之后,實際上是延緩了秦國統一的步伐!但已經沒有人能再阻止秦國一統天下的步伐了!
其實長平之戰中,白起的責任也不小,甚至可以說過大與功,所以,他也等于被趙括拉上墊背了!
先不說長平之戰秦國自身的巨大損失,就是數十萬趙軍俘虜,如果使用得當,隨便可以用來滅掉趙國以外的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大大加快秦國統一的步伐,但白起因泄私憤而給坑殺了。
長平之戰后,白起本擬乘勝滅掉趙國,來坐實他滅國的不世之功。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十月,秦**隊平定了上黨郡后,僅僅經過短暫的休整,白起就繼續進攻趙國,他另外分兵二路:
一路由王龁率領,進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馬梗攻占太原;而白起自領大軍,將圍攻邯鄲。
韓國和趙國驚恐萬分,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雎,并大談滅趙的害處,建議范雎不能讓白起得到滅趙之功。
范雎將計就計,收下了他們的賄賂,他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秦王休戰,允許韓、趙割地求和。
秦昭襄王經過討價還價,應允了兩國求和的請求。韓割垣雍,趙割六城以求和。
正月,三國皆休兵。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范雎結下仇怨。
世人以為秦國與韓趙兩國議和,是丞相范雎的私心造成的,這些猜測之詞,也太小視范雎和一代雄主秦昭襄王了!
秦昭襄王是個極有主意之人,殺伐果斷,就連名滿天下的戰神白起,他說殺就殺了,豈能被范雎所左右!其實是他們君臣,演了一出雙簧。
暫不滅國,是他們君臣早就擬定好的國策,秦國在沒有強大到碾壓任何一國的時候,是絕不能進行滅國之戰的!
秦昭襄王也怕引起其他六國真正意義上的聯合,那時候秦國四面皆敵,反而會有被滅國的危險。
韓國早就可以被滅亡,但秦國一直留著當后花園,也是一個提供糧草的基地。
這次秦國消滅趙國四十萬大軍,自身的軍隊也傷亡過半,攻陷趙國的都城不難,難的是應對其他幾國的聯合攻擊。
當年樂毅攻齊,攻下了七十余座城池,最后只有莒和即墨沒有收復,并不是樂毅無法用武力收復這兩城,也是因為不敢進行滅國之戰,成為眾矢之的!
后來田單復國,勢如破竹,并不是燕國突然之間不是齊國的對手了,而是其他五國都希望齊國能夠復國,明面上、暗地里給與了田單大量的支持,這才成就了他的不世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