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也不負所望,又推薦了馬謖等人前來參加比武奪帥,人還沒有到,就被劉雄鳴當做自己的嫡系看待。
鐘繇作為長安留守,與劉雄鳴并沒有什么交情,他也不會平白無故給他出主意,出糧草,讓他增強實力。
這等于是加大了自己招攬的難度!其實,鐘繇這樣做,也是有自己的小算盤。
長安曾經是西漢的京都,那時候繁華無比,這里世家大族林立。
但因為劉秀光復以后,定都洛陽,長安就沒有了昔日的風光,留下的世家大族雖然還有不少,但都把重心和家族的主體,遷到了洛陽。
董卓進駐洛陽以后,把持了朝政,但因為抵擋不住袁紹、曹操等十八路諸侯的討伐進攻,裹挾朝廷文武百官,遷都長安。
雖然董卓強迫世家大族一起隨遷,但效果卻是適得其反,反而有不少世家大族從關中遷走。
李傕、郭汜之亂,亂軍攻破長安,他們縱軍搶劫,給關中地區帶來了巨大的破壞,造成了“強者四散,蠃者相食,二三年間,關中無復人跡”的蕭條景象,關中世家,幾乎都遷往他鄉。
直到建安元年,漢獻帝成功東遷洛陽,并在曹操的控制下遷都許都,李郭之亂才宣告結束,關中地區慢慢恢復了一些元氣,才有一些世家開始陸續回遷。
現在長安的世家雖然不少,但都是以分支為主,勢力較強的只有四大世家,分別是鐘家、傅家、楊家和張家,他們控制著關中地區的軍政大權和經濟命脈。
這幾大家族,能夠在關中有一席之地,除了家族的財力雄厚,主要還是因為這幾家都有人在曹操手下為官,雖然從家族的富裕程度上來說,他們并不是靠前的存在。
鐘家的鐘繇,任長安太守,自然是各大家族之首。
傅家的傅巽,本來在劉表手下為官,因為勸說劉琮投降曹操有功,被封為關內侯,任散騎常侍,按官職品級,不在鐘繇之下,但因為鐘繇是長安的地頭蛇,傅家才甘心排名第二。
張家的張既,是長安郡的郡丞,掌管長安的郡兵,可以說有生殺之權,權利只在鐘繇之下,自然是排在第三位。
楊家的主家在洛陽弘農,關中楊家只是一個小分支,家族的杰出代表叫楊阜,雖然曹操只是任命他做安定郡長史,但因為太尉楊彪在朝廷任職,族兄楊修任曹操的主薄,自然是水漲船高,被排在第四位。
還有一個胡家,也是在安定扎根數百年,雖然暫時還沒有人在朝廷為官,但在關中經營最久,就算是李傕、郭汜之亂,他們也穩住了陣腳,經濟實力最強,就差一個官府的靠山,被四家引為同盟。
因為曹操到處選撥寒門人才,給世家大族的官位并不多,僧多粥少,競爭激勵,胡家一直沒有謀取到官位。
這次曹操招攬劉雄鳴,最少給出了一個將軍和五個副將的職位,如果軍隊足夠強大,也可能是五個將軍再加五個副將的職位。
要說他們這幾家不眼紅,是不可能的!他們自然不想放過給家族杰出弟子尋找出路的機會。
因此,幾大家族經過商議以后,由鐘繇出面給劉雄鳴出主意,讓他招兵買馬,擴充軍隊。
實際上,他們趁機讓家族后輩的杰出弟子,領著自家的五百私兵,投奔到劉雄鳴的手下任職,爭取能夠在招安以后,取得一個雜號將軍的職位。
鐘家本來是詩書傳家,這次派出的族人叫鐘岳,字南山,是鐘家難得的一員勇將,因此被鐘繇委以重任,派到劉雄鳴軍中任職,準備充當劉雄鳴的副手,控制軍隊的實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