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打定主意,與張飛分進合擊,免得被他鬧得下不了臺!
他讓張飛領軍走陸路,殺奔巴州、雒城之西。
諸葛亮可不擔心張飛的成敗,張飛雖然看起來似乎有勇無謀,其實他在戰場上的嗅覺無比靈敏,把握機會的能力特別強。
因此,沒有數倍于他的優勢兵力,諸葛亮不認為西川有人能夠在野戰中與張飛抗衡。
退一萬步講,就算張飛的一萬軍馬全軍覆沒,以張飛的勇武和豐富的逃命經驗,應該不會有性命之憂,也就不會影響大局。
而諸葛亮自己,用能力和武功都不在張飛之下的趙云為先鋒,就更加沒有意外了。
他親自統主力溯江而上,相約與張飛會于雒城,先到者為頭功。
趙云用著順手,諸葛亮也不能虧待了他,這先到雒城者為頭功,就是諸葛亮給趙云準備的獎賞。
制定好行軍計劃,第二天諸葛亮發布軍令,開始調兵遣將。
荊州的總兵力可不少,現在差不多二十萬出頭,上次劉備和龐統只帶走了五萬秘密訓練的新兵。
荊州明面上的兵力,也進行了重新調配只是為了掩蓋自己的真實實力。
這次進軍西川,因為劉備的兵力折損并不大,以諸葛亮的謹慎,自然不會調走太多的兵力,置荊州的安危于不顧。
通過一番深思熟慮以后,諸葛亮決定只帶三萬軍馬。
因為上次劉備帶走的是新訓練的步軍,西川水道可不少,這次諸葛亮調撥了兩萬水軍和一萬步軍,水軍由自己統領,步軍由張飛統領。
第三天,諸葛亮引兵兩萬,張飛引軍一萬,一齊起行。
因為害怕張飛不服軍令耽誤行程,當日諸葛亮只是讓張飛整軍一萬,并沒有發布具體的軍令。
來到分叉路口,孔明才拿出一支令箭,傳令張飛領軍一萬,走陸路殺奔雒城之西,并囑咐道:
“西川豪杰甚多,張將軍不可輕敵。于路戒約三軍,勿得擄掠百姓,以失民心。所到之處,并宜存恤,勿得恣逞鞭撻士卒。望將軍早會雒城,先到者為頭功,將軍不可有誤。”
諸葛亮緊張地盯著張飛,害怕他抗命不遵。
一旦不能說服,諸葛亮甚至準備動用劉備留下的尚方寶劍,強行把張飛留下來協助關羽鎮守荊州,自己獨領兩萬水軍前往西川相助劉備。
好在張飛并沒有提出異議,而是非常高興地領走軍令,并遵令而行。
諸葛亮這才真的松了一口氣,讓趙云引五千軍為先鋒,當先乘船,逆江而上,前往涪水關。
諸葛亮安排好數萬軍隊的糧草、輜重,隨后引簡雍、蔣琬等起行,與趙云軍相隔十數里水路,前后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