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嚴與諸葛亮的軍隊,差不多同時達到綿竹城外。
因為諸葛亮牢牢卡住了李嚴進城的要道,兩軍扎下營寨在城外對峙,并沒有立刻交戰。
數日以后,劉備又領三萬大軍趕到,李嚴一看已方的兵力處于劣勢,軍中士氣不高,有點著急了,就領兵出戰,想要小勝一場,鼓舞士氣。
李嚴出戰,采用的是常規斗將戰術,只領了三千兵,前往劉備營前邀戰叫陣邀戰。
李嚴在荊州日久,與黃忠同在劉表手下為官,深知其能,他的手下并沒有武力出眾之輩,他害怕別人抵擋不住,也想顯示自己的能耐,就提刀躍馬,親自出戰。
兩人雙刀飛舞,相交五十余合,不分勝敗。
諸葛亮隱在陣中觀戰,見李嚴武藝高強,兩人同處荊州,雖然素無交往,但他也久聞李嚴能干知名,有心想要收歸已用,害怕黃忠傷了李嚴的性命,便下令鳴金收軍。
黃忠急切之間,也贏不得李嚴,但他自認經驗豐富,久戰下來,必可擒他,回陣以后問諸葛亮道:
“我正想要擒拿李嚴,軍師何故收兵?”
諸葛亮回答道:
“我就往李嚴能干之名,以前只道他是一名能干的官員,想不到武藝也如此高強,漢升無需力取,來日再戰,當用計擒之。”
李嚴與黃忠相斗,雖然不落下風,但他也用盡了渾身解數,心知想憑武功立威不可行,回營以后,也在苦思破敵之策。
沉思良久,李嚴終于想出一個奇計,他準備明天繼續前往劉備營前邀戰,卻讓綿竹城中的吳懿,在凌晨天未明時悄悄領兵出城,伏在山谷之后,然后他領兵詐敗而走,引劉備軍進入山峪,出奇兵以勝之。
李嚴請費觀商議,費觀覺得此計大妙,立即派人潛入城中通知吳懿,得到了吳懿的回信以后,李嚴準備依計行事。
次日,李嚴再引兵出戰,劉備還是派黃忠出迎,相交不到十個回合,李嚴本待詐敗而走,想不到黃忠搶在他的前面退走,看黃忠撤退的方向,正是吳懿伏兵之處。
李嚴心中得意,再無疑慮,引軍長驅直入山谷,猛然看到前面魏延引兵擺開,隱隱看到后山有敗軍前往綿竹方向。
李嚴情知中計,急待回兵,卻聽孔明在山頂上喊話道:
“方正,此時不降,更待何時?公如不降,山谷兩旁我已經伏下無數強弩,欲與龐士元報仇。”
李嚴以為自己的計策被諸葛亮識破,他倒不認為是吳懿放了自己的鴿子,而是認為吳懿的伏兵已經被諸葛亮擊退,現在要想全身而退,唯有投降一途。
其實,李嚴在荊州為官之時,對劉備也是有好感,但因為他得劉表知遇之恩,就沒有和劉備交往。
劉琮投降曹操以后,李嚴也想過投奔劉備,但那時劉備也是窮途末路,他才棄官來到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