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這次主動向劉備獻計,不是為了進攻成都,自然不算是違背誓言,他是獻計收服馬超。
法正深得劉備信任,地位超然,這次忽然獻計,要說他沒有自己的小心思,是不可能的!
法正雖然才華過人,因為出身名士之后,自幼頗受人尊敬,很多人都和他交好。
但大部分人都因為他是名士法真的孫子,而不是因為他本人的才華而看重他,這讓心高氣傲的法正頗為苦悶。
就算是劉焉父子任用,也都是看他爺爺法真的面子,只有張松、李恢等寥寥數人,是欣賞他的才華,引為知己。
法正來到成都,剛開始被劉璋養起來,無所事事,曾經在建寧郡游歷,得到了李恢的熱情接待,幾個人在一起談古論今,非常投機。
法正雖然是一個書生,但江湖氣息頗濃,非常講義氣,快意恩仇。
所以,盡管他對孟達的人品頗有微詞,但因為孟達甘當小弟,一直跟在他的身邊聽用,他對孟達也是照顧有加。
法正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一直記著李恢的這段情分。
李恢是建寧郡俞元縣人,初出仕建寧郡為督郵,代表郡守監察地方,很有權勢,他就是在那個時期與法正相交的。
李恢的姑父爨習,是建寧郡建伶縣的縣令,被查出有不法行為,李恢也因此受牽連,本來應該罷免官職的。
當時的建寧郡太守董和,考慮到爨習是當地的豪強大姓,牽連太大不利于地方的穩定,就沒有免去李恢的官職。
當然,董和作為手握生殺大權的太守,倒也不會真的怕了爨家,他留用李恢,也是看重他的才干。
但李恢因為有錯在身,威信受到了損害,在建寧郡開展工作并不順利,董和就舉薦他到州府任職,剛好趕上劉備攻打雒城之時。
李恢在路上的時候,聽聞到劉備得了涪關,從雒城進攻劉璋的消息。他認為劉璋必定失敗,而劉備必定會成功。
于是,直接轉道雒城,去拜見劉備,準備投奔于他。
因為并沒有引薦之人,李恢不敢貿然求見劉備,在附近徘徊,想要尋找一個合適的機會,剛好碰到了法正。
法正非常高興,準備把李恢舉薦給劉備。
李恢雖然才干過人,但他本身只是督郵的職位,如果就這樣推薦給劉備,肯定得不到理想的職位。
法正冥思苦想,想要替李恢找一個進身之階,當年,彭羕就是因為破了泠苞的水淹之計,得到劉備的重用。
李恢自然知道這進身之階的重要性,他自己早有謀劃,想要前往葭萌關説降馬超。
法正一聽此計可行,就準備向劉備推薦李恢,讓他前去説降馬超。
一旦成功,有了這個進身之階,李恢立馬可以得到劉備的重用。
這才有了法正今天一反常態,進言獻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