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尋思:
“趙云的年齡,比我小了十幾歲,現在正當壯年,倒也不急著給他升官,自己年過半百,不如把趙云留給自己的兒子劉禪,自己稍微壓制一下趙云的封賞,到時候讓兒子厚待他,說不定效果更好!”
劉備有了定計,就把封賞趙云的事情放到了一邊,繼續審批下面的公文。
其實,趙云這次向劉備進言,那些官員們看出了其中破綻,以后是主公授意他這么做的,為了取得劉備的重新,趙云犧牲了大家的土地,這些官員們的怨氣可不小!
除了諸葛亮,法正和其余幾個參與封賞的官員,都對趙云有了看法,認為他是阿諛奉承之徒,輪到趙云時,有人主張索性不給他進行封賞,讓主公親自處理,用意就是要把趙宇孤立起來。
諸葛亮本著一顆公心,要把這次封賞搞好。
諸葛亮把趙云看著是自己的得力下屬,他對趙云用起來特別順手。
這次充當他率領的大軍先鋒,立下的功勞,幾乎都是在他的指揮之下,否認趙云的功績,等于是否認他的功績,這讓他難以接受。
他也不能明著為自己的部下謀官位,就堅決不同意法正授予魏延揚武將軍的建議。
法正和諸葛亮這次的爭執,頗有點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位。
諸葛亮作為荊州一系官員的代言人,本應該給荊州官員爭取官位,但他反而不愿意給荊州系的魏延安排官位。
而法正作為西川一系官員的代言人,應該是給西川人謀官位,但他們為了給一個荊州將領安排官位而與諸葛亮激烈交鋒,大家雖然有些費解,但他們也都保持沉默,任憑他們兩人唇槍舌戰。
諸葛亮和法正都是聰明人,兩個人從對方的片言只語,很快就領會到了對方的訴求,雙方各退一步,最后達成了妥協。
于是,魏延就成為揚武將軍,而趙云也被任用為鎮遠將軍。
排在功臣榜第七位的,是投奔劉備不久的馬超,他的地位比較特殊,既不是荊州系,也不是益州系,而他的官位,劉備也是提前做了安排,被任命為平西將軍。
馬超的名聲雖大,但他投奔劉備的時間太短,并沒有什么戰功可言。
雖然是馬超兵臨成都城下,最后逼降了劉璋,但并不是馬超個人的功勞,而是法正等人用計的結果。
馬超本來心里還有些不平衡,但看到武功和名聲都不在自己之下,而資歷遠在自己之上的趙云、陳到等人,職位也只是與自己相若,也就釋然了。
排在第八位的是陳到,被任命為鎮軍將軍。
陳到,字叔至,從汝南就開始就追隨劉備。
他是劉備的侍衛統領,以忠勇著稱,他訓練的白毦兵勇冠三軍,平時負責保護劉備的安全,在戰時,這些精銳白毦兵,是劉備攻城拔寨的先鋒。
因此,陳到在劉備軍中的地位很高,名位經常是排在趙云的后面,在進入西川之前,是妥妥的劉備軍中第四人。
陳到雖然留守永安,但他手下軍卒跟隨劉備攻城拔寨的先登之功,全部算在他的頭上,這次被封為鎮軍將軍,也是眾望所歸。
其余官員,如孫乾、簡雍、糜竺、糜芳、劉封、關平、周倉、廖化、馬良、蔣琬、伊籍,及舊日荊襄一班文武官員,盡皆升賞,官升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