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心里也認同了劉備的想法,就獻計道:
“主公,既然如此,荊南三郡之爭肯定短時間內難以平息,孫權肯定會生出用武力收復的想法,不如讓我先領一些戰斗力不強的郡兵到永安訓練,一旦孫權有動兵的跡象,主公可領軍馳援,而不需要臨時集結軍隊。”
劉備深知孫權的秉性,覺得馬謖說的有理,而且他對馬謖練兵的手段相當認可,就調撥收編的三千西川郡兵,交與馬謖統領,克日前往白帝城訓練。
……
……
建安十九年秋七月,留在荊州的細作來報曹操,孫權和劉備因為荊州的問題鬧得不可開交,魯肅和關羽集結大軍隔江相持,大有一言不合就要開戰的架勢。
曹操和孫權在合肥交戰多次,并沒有占得便宜,就想趁機攻打合肥,打孫權一個措手不及。
曹操集結軍隊,用傅干為參軍,傅干卻上書勸阻道:
“治天下之大具有二,文與武也;用武則先威,用文則先德,威德足以相濟,而后王道備矣。往者天下大亂,上下失序,明公用武攘之,十平其九。今未承王命者,吳與蜀也,吳有長江之險,蜀有崇山之阻,難以威服,易以德懷。愚以為可且按甲寢兵,息軍養士,分土定封,論功行賞,若此則內外之心固,有功者勸,而天下知制矣。然后漸興學校,以導其善性而長其義節。公神武震於四海,若脩文以濟之,則普天之下,無思不服矣。今舉十萬之眾,頓之長江之濱,若賊負固深藏,則士馬不能逞其能,奇變無所用其權,則大威有屈而敵心未能服矣。唯明公思虞舜舞干戚之義,全威養德,以道制勝。”
曹操看完以后,覺得傅干說的有理,他的年齡已經不小了,而統一天下的目標已經難以實現,他本來就沒有自己取代漢獻帝的想法,決定把這個機會留給自己的兒孫后代,就接受了傅干的勸說,遂罷南征,興設學校,延禮文士,準備在朝中清除異己,替兒孫們掃清障礙。
在他的授意下,侍中王粲、杜襲、衛凱、和洽四人,上書欲尊曹操為魏王。
中書令荀攸卻當場反駁道:
“不可。丞相官至魏公,榮加九錫,位已極矣。今又進升王位,于理不可。”
曹操要進王位,其實并不是覺得自己的地位不夠高,就是想要看有哪些人反對,想不到第一個反對的卻是自己信任有加的中書令,不由大怒道:
“此人欲效荀彧耶!”
說完以后,想著自己已經毒殺了荀彧,再殺荀攸有點對不起功勛卓著的荀家,并沒有處罰荀攸。